如何减少集成电路中的天线效应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持续向更小尺寸、更高集成度发展,天线效应已成为影响芯片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特定工艺步骤会产生游离电荷,而暴露的金属线或多晶硅等导体宛如天线,会收集这些电荷,致使电位升高。若这些导体连接至 MOS 管的栅极,过高电压可能击穿薄栅氧化层,导致电路失效。因此,深入理解并有效减少天线效应,对提升集成电路性能与可靠性至关重要。
天线效应的产生机制
在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加工中,常采用基于等离子技术的离子刻蚀工艺。此技术虽能满足尺寸缩小、掩模刻蚀分辨率提高的需求,但在蚀刻时会产生游离电荷。当刻蚀金属或多晶硅等导体时,裸露导体表面会收集游离电荷,积累电荷量与暴露在等离子束下的导体面积成正比。若积累电荷的导体直接连至器件栅极,会在多晶硅栅下的薄氧化层形成 F-N 隧穿电流以泄放电荷。当积累电荷超一定量,F-N 电流会损伤栅氧化层,降低器件乃至整个芯片的可靠性与寿命。通常,用 “天线比率” 量化天线效应发生几率,如 Ratio (metal)=Area (metal)/Area (gate) 等(其中 Area (metal) 指与栅极相连的金属面积,Area (gate) 指 MOS 管的栅面积),比值越大,天线效应发生可能性越高。
减少天线效应的方法
跳线法
跳线法是通过改变金属布线层次解决天线效应,分为向上跳线和向下跳线。向上跳线是断开存在天线效应的金属层,经通孔连接到上一层,最后回到当前层。因考虑当前金属层对栅极的天线效应时,上一层金属还未存在,通过跳线可减小存在天线效应的导体面积,从而消除天线效应。现代多层金属布线工艺中,低层金属出现天线效应,常采用向上跳线法消除。但向下跳线不能解决天线效应,因为当该层金属收集电荷时,下层金属已存在,并将切断的该层金属连在一起,未减小天线面积。跳线法虽能解决天线效应,但增加了通孔,而通孔电阻大,会直接影响芯片时序和串扰问题,所以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布线层次变化和通孔数量。
添加反偏二极管
给直接连接到栅极且存在天线效应的金属层接上反偏二极管,可形成电荷泄放回路。芯片正常工作时,二极管处于反偏状态,不影响电路功能;发生天线效应时,反偏二极管优先于 MOS 管击穿,将天线上收集的电荷释放,保护 MOS 管。一般标准单元中会提供防天线的二极管器件,在原理图和版图中添加即可。若没有,可手画或调用 PDK 中的二极管,但要确保正常工作时二极管处于反偏状态,否则会出现漏电或功能不正常等问题。这种方法可能增加芯片面积,需综合考虑。
插入缓冲器(Buffer)
在直接连接到栅极的导体上插入缓冲器,可切断长线,减小天线面积,从而减少天线效应。但此方法会增加信号延时,对时序要求高的电路不适用,且只适用于数字信号,不适用于模拟信号。此外,插入缓冲器会引入器件,增加芯片面积,需与电路设计人员沟通,确保插入器件不影响电路功能。
优化版图设计
在版图设计阶段,尽量减少长金属线和多晶硅连线的使用,可降低天线效应发生几率。合理规划布线,缩短导体长度,减少导体与栅极的连接面积,也能减小天线比率。例如,避免出现过长的金属走线直接连接到 MOS 管栅极的情况,通过调整布局,使信号路径更短、更直接,减少电荷积累的可能性。
控制工艺参数
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通过优化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参数,可减少游离电荷产生,降低天线效应发生几率。例如,精确控制等离子体的能量、密度和刻蚀时间,减少电荷产生量;优化刻蚀气体成分,降低等离子体的活性,减少对导体表面的电荷注入。同时,在刻蚀后增加中和步骤,及时中和导体表面积累的电荷,避免电荷积累对栅极造成损害。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实际设计中,常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更有效地减少天线效应。例如,对于长走线上的天线效应,可先采用跳线法改变布线层次,减小天线面积;再在关键位置添加反偏二极管,提供电荷泄放路径;对于对时序要求不高的部分,可适当插入缓冲器,进一步降低天线效应影响。在某高性能处理器芯片设计中,通过综合运用跳线法、添加反偏二极管和优化版图设计等方法,成功将天线效应导致的芯片失效概率降低至 0.1% 以内,显著提升了芯片的可靠性和性能。
结论
天线效应是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工艺尺寸不断缩小,其影响愈发显著。通过深入理解天线效应的产生机制,采用跳线法、添加反偏二极管、插入缓冲器、优化版图设计和控制工艺参数等多种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可有效减少天线效应,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在未来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中,需持续关注天线效应问题,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和优化措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芯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