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同创新,小米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的定制化开发模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供应链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路径。小米汽车与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的深度合作,通过定制化开发模式重构了传统供应链关系,不仅推动了激光雷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更探索出一条从硬件协同到生态共建的创新路径。
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能驾驶的关键传感器,其性能需求与车型定位、成本结构高度绑定。小米汽车通过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建立“需求前置+联合研发”机制,实现了技术参数的精准匹配。
以小米SU7搭载的禾赛AT128激光雷达为例,该产品专为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场景优化,通过128线垂直分辨率与200米测距能力,在复杂路况下实现99.5%的障碍物识别率。禾赛科技为小米定制的ASIC芯片架构,将点频提升至340万点/秒,较上一代产品提升40%,同时通过芯片化设计将功耗降低30%。这种深度定制使SU7在20万元级车型中率先实现L3级感知能力,推动激光雷达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渗透。
速腾聚创则为小米提供了更灵活的技术路线选择。其EMX系列数字化激光雷达支持96-384线动态调节,小米可根据不同车型定位(如SU7 Ultra性能版与标准版)灵活配置探测精度与成本。这种“模块化定制”模式使小米在保持供应链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产品矩阵的快速迭代。
传统供应链中,硬件开发与车型研发存在明显时序差,导致集成阶段频繁返工。小米与供应商通过“并行开发”流程创新,将激光雷达研发周期压缩40%。
在小米YU7车型开发中,速腾聚创在概念设计阶段即介入车身结构评估,通过CAE仿真优化激光雷达安装位置,解决传统方案中视野遮挡与散热冲突问题。双方联合开发的“嵌入式安装支架”专利技术,使激光雷达与前保险杠的集成度提升60%,空气动力学性能优化15%。这种“硬件-车身”协同设计模式,使YU7成为全球首款实现激光雷达“零凸起”设计的量产车型。
禾赛科技则与小米共建“数据闭环”开发体系。在小米汽车测试车队中,禾赛激光雷达实时回传点云数据至双方联合实验室,通过AI算法自动标注障碍物类型与运动轨迹。这种“开发-测试-优化”的实时迭代机制,使小米城市NOA功能的开发效率提升3倍,2025年Q2已实现全国100城无图导航。
激光雷达成本占BOM(物料清单)比例曾高达15%,成为制约智驾普及的关键因素。小米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推动激光雷达单价从2023年的5000元降至2025年的1500元,降幅达70%。
禾赛科技为小米定制的“平台化芯片”策略是核心降本手段之一。其第四代SPAD芯片采用12英寸晶圆制造,单芯片集成接收、处理、通信模块,使物料成本降低45%。通过与小米共享产能规划,禾赛将ATX系列激光雷达的量产爬坡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2025年Q1单月出货量突破5万台,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成本。
速腾聚创则通过“技术复用”实现跨领域降本。其自研的SPAD-SoC芯片架构同时应用于车载激光雷达与机器人产品,小米投资的库犸科技割草机器人采用同款芯片,使单芯片研发成本分摊效率提升3倍。这种“汽车-机器人”生态协同,使速腾聚创在2025年将机器人激光雷达单价从8000元压至3000元,打开消费级市场空间。
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小米与供应商的合作已突破传统买卖关系,形成“技术授权+联合运营”的新模式。
2025年,小米与速腾聚创共建“Robo-FSD联合实验室”,将激光雷达感知算法与小米澎湃OS车机系统深度融合。通过开放底层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调用激光雷达数据开发AR导航、宠物检测等创新应用,使单车型应用生态数量从20个提升至100个。这种“硬件+算法+生态”的全栈能力输出,使小米汽车在2025年J.D.Power智能座舱满意度调查中排名第一。
禾赛科技则与小米探索“数据货币化”新路径。双方联合开发的“千厘眼”感知平台,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脱敏后用于高精地图更新与交通流量预测。通过向政府与物流企业出售数据服务,禾赛在2025年Q2实现非硬件收入占比提升至25%,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小米与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的实践,揭示了智能电动时代供应链协同的三大趋势:
技术定制化:从“标准品供应”转向“场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需具备芯片设计、算法开发等全栈能力;
开发并行化:通过数字孪生、联合仿真等技术实现“硬件-软件-车身”同步开发,缩短研发周期;
价值共创化:构建包含数据服务、生态运营的增值体系,突破硬件销售的利润天花板。
当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时,中国车企通过供应链协同创新,正在激光雷达与多模态感知领域构建技术壁垒。这种“硬件+生态”的双轮驱动模式,或将重新定义全球智能驾驶产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