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局部路径规划处理动态环境中的实时调整。当全局路径因突发障碍物(如突然出现的行人)不可行时,局部规划算法需在全局路径的引导下,实时生成避障子路径。动态窗口法(DWA) 是主流方案:通过模拟机器人在一定速度范围内的运动轨迹(考虑加速度、最大速度约束),评估每条轨迹的安全性(是否碰撞)、目标性(是否靠近全局路径)和舒适性(速度变化率),选择综合评分最高的轨迹执行。例如,室内机器人检测到前方 1m 处有行人时,DWA 会在 0.5-1.5m/s 的速度范围内,生成向左或向右的避让轨迹,确保避障后仍能回归全局路径。
层级规划协同实现高效导航。全局规划为局部规划提供宏观引导(如 “从 A 到 B 需经过走廊”),局部规划则处理实时动态障碍,两者通过 “全局路径作为局部规划的目标引力” 实现协同。例如,仓储机器人的全局路径设定为 “从货架 A 到分拣台”,当局部规划检测到通道中有临时堆放的货物时,会在全局路径两侧 1m 范围内生成绕行轨迹,绕行完成后自动回归全局路径,避免规划冲突。
避障与控制:路径执行的 “动态校正” 机制
即使规划出最优路径,机器人仍需应对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地面打滑、传感器噪声),避障与控制模块通过实时感知与反馈调节,确保机器人安全、精准地跟踪路径。
实时避障系统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近距离避障(≤5m)需快速响应,常用传感器组合包括:
- 激光雷达:通过点云聚类识别障碍物的位置与尺寸,在 10Hz 刷新率下可检测 0.1m 以上的物体;
- 超声波传感器:在 0-3m 范围内提供厘米级测距,适合检测低矮物体(如地面线缆);
- 红外传感器:用于 0.5m 内的碰撞预警,作为紧急制动触发信号。
避障算法需区分静态与动态障碍:对静态障碍(如墙壁、货架)采用提前绕行策略,对动态障碍(如移动的人、其他机器人)则通过运动预测(如线性速度模型)判断碰撞风险。当预测到未来 2 秒内可能发生碰撞时,系统触发避障;当碰撞时间≤0.5 秒时,直接启动紧急制动(减速度≥2m/s²),确保安全距离≥0.3m。
运动控制系统实现路径的精准跟踪。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控制算法需将路径指令转化为执行器信号:
轮式机器人:差速驱动通过左右轮转速差实现转向,控制算法(如 PID 控制)根据当前速度与目标速度的偏差,实时调整电机输出,使速度跟踪误差≤0.1m/s;全向轮机器人则通过四个轮子的独立转速控制,实现任意方向的平移,适合狭窄空间的灵活移动。
腿足机器人:通过关节角度控制实现步态规划,例如四足机器人的 trot 步态(对角腿同步运动),需通过运动学逆解计算每条腿的关节角度,配合力控传感器实现地面适应。
无人机:通过调节螺旋桨转速控制升力、偏航、俯仰和横滚,采用串级 PID 控制(位置环、速度环、姿态环)实现三维空间的精准悬停与轨迹跟踪,定位精度可达 ±0.5m。
反馈校正机制补偿执行误差。控制模块通过里程计、视觉里程计等实时获取机器人的实际运动状态,与期望路径进行对比,当偏差超过阈值(如位置偏差≥10cm)时,通过前馈 + 反馈控制进行修正。例如,AGV 在直线行驶中因地面摩擦不均导致偏航时,控制系统会增加内侧轮速、降低外侧轮速,使航向角回归目标值,确保最终停靠误差≤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