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传感器技术原理与应用解析(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多路径反射抑制
当超声波遇到墙面、地面等多个反射面时,会形成多路径回声(如直接回声与经地面反射的回声),导致接收器检测到多个脉冲信号,引发距离误判。解决方法包括:
波束成形:通过设计发射器的辐射方向图,使声波能量集中在主瓣(如 15° 范围内),减弱旁瓣能量,减少非目标方向的反射。
时间门控:根据最大探测距离设置时间窗口(如最大距离 5 米对应约 30 毫秒的时间窗口),仅在窗口内检测回声,忽略超出最大距离的延迟反射。
脉冲编码:采用特定编码的超声波脉冲(如伪随机序列),接收器通过匹配滤波识别目标回声,区分有效信号与反射干扰,使多路径误差降低 60% 以上。
环境噪声抑制
工业环境中的电机振动、气流噪声可能掩盖微弱的回声信号。抗噪声措施包括:
带通滤波:接收电路采用中心频率与发射频率一致的带通滤波器(如 40kHz±2kHz),衰减其他频率的噪声,信噪比可提升 10-20dB。
脉冲积累:通过多次发射(如连续发射 5 次)并累加接收信号,增强有效信号能量,同时通过统计平均抵消随机噪声。
温度补偿:除校正声速外,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还可用于动态调整接收电路的增益(如低温环境下空气吸收声波能量增加,自动提高增益)。
目标特性适应
不同材质的障碍物对超声波的反射率差异显著(如金属反射率约 90%,海绵反射率仅 10%),可能导致弱反射目标漏检。自适应算法包括:
动态阈值:根据前一次测量的回声强度调整检测阈值(如检测到金属目标后降低阈值,检测海绵时提高阈值),确保不同反射率目标均能被识别。
功率调节:对远距离或低反射率目标,自动提高发射功率(如从 10 瓦增至 30 瓦),增强回声信号。
典型应用场景与技术适配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遍布多个领域,其技术选型需与场景需求深度匹配,在测量范围、精度、响应速度等方面实现最优平衡。
机器人导航与避障
在室内服务机器人和 AGV(自动导引车)中,超声波传感器作为近距离感知的核心部件,与激光雷达、红外传感器形成互补:
避障功能:机器人周身通常部署 4-8 个一体式传感器(如 HC-SR04),覆盖 360° 范围,检测 0.1-3 米内的障碍物(如家具、行人),当检测到距离≤0.5 米的物体时,触发减速或转向避障。其优势在于不受光照影响(对比视觉传感器),在黑暗环境中仍能稳定工作。
沿边行走:通过安装在机器人侧面的传感器检测与墙壁的距离(如保持 0.3 米间距),配合 PID 控制调整行进方向,实现沿墙或货架的精准移动,误差可控制在 ±5cm 以内。
低矮物体检测:激光雷达可能因点云稀疏漏检地面线缆、小石块等低矮目标,而超声波传感器(尤其是向下安装的型号)可可靠检测 5cm 以上的物体,弥补感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