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超声波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解析(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接收阶段:微弱回声的精准捕获
发射阶段结束后,传感器进入接收窗口期,通过多级信号处理实现回声检测:
延迟开启:为避免发射信号直接窜入接收电路(串扰),MCU 设置 50-100μs 的延迟时间,待发射压电片振动衰减至噪声水平后,再开启接收电路(类似相机的快门延迟)。
回声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作用于接收压电片,产生机械振动,通过正压电效应转换为微弱电信号(通常为 0.1-1mV)。
信号放大与滤波:前置放大器将信号放大至 1-5V,带通滤波器过滤 40kHz 以外的噪声(如 30kHz 以下的环境声波),信噪比可提升至 20dB 以上。
阈值比较:比较器将滤波后的信号与参考阈值(通常为 0.5-1V)比较,当信号超过阈值时输出高电平,触发 MCU 停止计时。
接收阶段的阈值设置需动态调整:对于近距离目标(<1 米),回声信号强(可达 5V),可采用较高阈值(1V)抑制噪声;对于远距离或低反射率目标(如海绵),回声信号弱(可能 < 0.5V),需降低阈值(0.3V)避免漏检。部分传感器(如 HC-SR04)通过硬件电路实现阈值自适应,而高端型号(如 MB1040)则通过 MCU 软件算法动态调节。
距离计算:时间差与声速校正
MCU 在发射脉冲时启动计时器,接收脉冲触发时停止计时,得到声波往返时间 Δt。距离计算公式为:
d = (v × Δt) / 2
其中 v 为声速(标准状态下 343m/s),除以 2 是因为声波往返传播。
为消除环境影响,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型号会实时校正声速:
v = 331.5 + 0.6 × T(T 为摄氏温度)
例如,当温度从 20℃升至 30℃时,声速从 343m/s 增至 349m/s,若不校正,10 米距离的测量误差会达 17cm,校正后可控制在 ±3cm 以内。
核心技术挑战:串扰抑制与性能平衡
一体式传感器的最大技术难题是发射信号对接收电路的串扰(因发射器与接收器距离过近),以及紧凑结构下的性能妥协(探测距离与精度、范围与分辨率的矛盾)。工程实践中通过硬件优化与算法补偿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