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三明治绕法与普通绕法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三明治绕法就是两层夹一层的绕法。由于被夹在中间的绕组不同,三明治又分为两种绕法:初级夹次级,次级夹初级。三明治绕法久负盛名,几乎每个做电源的人都知道这种绕法,但真正对三明治绕法做过深入研究的人,应该不多。相信很多人都吃过三明治,就是两层面包中间夹一层奶油。
一般的单输出电源,变压器分为3个绕组,初级绕组Np,次级绕组Ns,辅助电源绕组Nb;三明治绕法——初级夹次级绕法先来看第一种,初级夹次级的绕法(也叫初级平均绕法),顺序为Np/2,Ns,Np/2,Nb,此种绕法有大量优点,由于增加了初次级的有效耦合面积,可以极大的减少变压器的漏感,而减少漏感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漏感引起的电压尖峰会降低,这就使MOSFET的电压应力降低,同时,由MOSFET与散热片引起的共模干扰电流也可以降低,从而改善EMI;由于在初级中间加入了一个次级绕组,所以减少了变压器初级的层间分布电容,而层间电容的减少,就会使电路中的寄生振荡减少,同样可以降低MOSFET与次级整流管的电压电流应力,改善EMI [1]。
三明治绕法与普通绕法的核心区别在于绕组排列方式和电磁性能优化:三明治绕法采用初级与次级绕组交错排列的夹层结构,而普通绕法采用分层绕制结构,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漏感控制、电磁干扰(EMI)抑制和工艺复杂度三个方面。1百科2结构差异
三明治绕法。夹层布局:初次级绕组交替排列,可分为两种类型:
初级夹次级:绕制顺序为初级绕组(Np/2)→次级绕组(Ns)→初级剩余部分(Np/2)→辅助绕组。3次级夹初级:绕制顺序为次级绕组(Ns/2)→初级绕组(Np)→次级剩余部分(Ns/2)→辅助绕组。4耦合面积:初次级耦合面积较普通绕法增加30%-50%,显著提升能量传输效率。56普通绕法。
分层绕制:初次级绕组分层排列(如初级→辅助→次级),层间存在明显间隔。7耦合特性:初次级耦合面积较小,漏感通常比三明治绕法高40%-60%。8性能对比
优势特性。
降低漏感:三明治绕法漏感比普通绕法低50%-70%(例如LLC变压器中漏感可降至0.5μH以下)。69改善EMI:共模干扰电流减少30%-50%,高频振荡幅度降低20%-40%。13温升均匀性:热量分布更均衡,热点温度差异比普通绕法减少15℃-20℃。10局限性。工艺复杂度:三明治绕法需保证绕线平整度误差<0.1mm,而普通绕法容许误差可达0.5mm。511寄生电容:初次级耦合电容增加2-3倍,可能引发LC振荡(频率可达10-100MHz)。1012应用场景选择
优先采用三明治绕法。高频电源(如LLC谐振变换器、服务器电源)。低压大电流输出场景(如电动汽车充电桩)。EMI敏感型设备(医疗电子、通信基站)。49适用普通绕法。低频工频变压器(50/60Hz)。成本敏感型消费电子产品。对漏感要求不高的场合(如线性电源)。
变压器三明治绕法相较于顺绕法,通常具有较大的漏感。三明治绕法通过多层交错排列减少涡流损耗,但增加了磁通路径复杂性,导致漏感增加。在变压器的设计与制造中,绕组的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到其电气性能,尤其是漏感这一关键参数。漏感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变压器的效率,还对其工作稳定性及电磁兼容性有着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变压器中常见的两种绕制方式——三明治绕法与顺绕法,在漏感方面的差异。
三明治绕法及其漏感特性,三明治绕法,顾名思义,是将绕组按照特定的层叠顺序排列,形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这种绕制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减少涡流损耗,因为多层绕组交错排列,使得电流产生的磁场在相邻层间相互抵消,从而降低了整体的涡流效应。然而,正是这种多层交错的排列方式,也增加了磁通路径的复杂性。磁通在绕组之间穿越时,需要绕过更多的障碍,导致部分磁通未能完全耦合到副边绕组,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漏感。
顺绕法及其漏感特性。相比之下,顺绕法则是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绕组排列方式。绕组沿着铁芯或骨架依次排列,形成连续的单层或多层结构。这种绕制方式下,磁通路径相对较短且直接,使得大部分磁通能够高效地耦合到副边绕组。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顺绕法的漏感通常要小于三明治绕法。但是,顺绕法可能在某些高功率密度或高频应用的场合下,由于涡流损耗的增加而显得不够理想。
选择绕制方式的考量。在选择变压器的绕制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除了漏感这一关键参数外,还包括涡流损耗、绕组散热、制造工艺复杂度以及成本等。对于需要低漏感的应用场景(如某些精密测量设备或高频开关电源),可能更倾向于采用顺绕法;而对于那些对涡流损耗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大型电力变压器或高频变压器),则可能会选择三明治绕法或其他更复杂的绕制方式。
综上所述,变压器三明治绕法与顺绕法在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选择绕制方式时,应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目标进行权衡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