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行动重磅发布!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为我国加快推进 “人工智能 +” 提供了重要指引,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凝聚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推动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意见》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借助对海量数据的智能解析与建模能力,人工智能正在显著加速科研发现的进程,催生出 “AI for Science”“AI for Engineering” 等新型研究范式,并在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等领域推动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在科学计算、药物筛选、新材料设计等方面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科研方法正由经验驱动或先验模型驱动,逐步转向以数据驱动与模拟预测为核心的新范式,不仅深入挖掘统计规律、揭示现象本质,还不断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与科研范式重构。为此,应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科研活动深度融合,完善科研算力与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实验室和共享数据库体系,设立面向核心技术攻关的重大 AI 科研项目,构建覆盖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智能科研全链条生态,从而推动科研模式实现系统性跃升。
“AI+” 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它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正在深刻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有着清晰的规划。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突出体现在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而第一产业应用仍相对不足。而《意见》的印发,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标志着相关工作进入系统推进新阶段。
在工业领域,目标是聚焦工业生产,加快高端装备迭代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与供应链现代化。以浪潮云洲为例,通过构建统一的算力基础、数据服务、模型服务与应用服务体系的智能中枢,打造标准化、模块化、组件化的人工智能赋能工具链,整合算力资源、多模态数据服务、行业模型资产与工业软件生态,支持从模型开发、训练到推理部署的全链条服务,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视觉检测、工艺优化等核心能力,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化联动。在煤化工行业,针对炭黑生产工艺问题,打造炭黑生产工艺优化助手,为车间技术人员提供多项智能化服务,产品合格率提高至 98%,生产经营效率提升 15%,企业年成本节约超 2000 万元。
立足 “三农”,则是要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农情监测、智能灌溉和智慧农机应用,提升农业产能与效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正推动农业向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方向加速转型。通过智能化传感器、无人机系统、卫星遥感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候变化、作物生长状态等关键数据,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型。
在服务业方面,要完善信息服务,发展智能体与生成式 AI 应用,健全数据确权、流通与安全治理,促进金融、物流、零售等提质降本、增效释能,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例如,“人工智能 +” 正在改变快递物流行业的服务方式。2023 年,圆通速递推出了快递物流行业首个垂直大模型 “智多星”。如今,“智多星” 已经在智能客服、智能分拣、智能安全等场景落地。在客服环节,目前通过 AI 客服完成的请求占比达到 85%。在分拣环节,智能分拣系统单秒分拣量可达 5000 件,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3 倍。此外,圆通速递还在多地部署无人供包设备与无人车间。
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代智能消费产品和服务形态快速演进,全面提升消费品质与用户体验。从人工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AI 技术已深度嵌入各类终端,带来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交互场景。特别是国产大模型的赋能,加速了智能终端产业场景的拓展与升级。与此同时,虚拟助手、内容推荐、沉浸式娱乐等 AI 驱动服务日趋成熟,显著丰富了数字消费供给。各类消费相关的平台作为资源集聚与分配的关键节点,借助 AI 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预测和对供给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匹配效率。然而,这一过程也打破了传统雇佣关系的稳定性,使劳动关系呈现出更灵活、碎片化和不对称的特征。面对消费领域日益增长的智能化潜力,国家积极引导 “AI + 消费” 创新,一方面推动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丰富高质量智能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加快完善 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智能家电、智慧出行等新型应用普及,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升级。整体政策聚焦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和可信可用的消费场景,引领数字消费迈向智能化、高端化和普惠化的新阶段。
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回应民之所盼、满足施政之需的重要举措。通过智能化供给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公共服务,可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技术创新催生新业态、新岗位,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拓展就业空间,又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强经济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动能;以智能教学与个性化学习革新教育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与自主学习并重,既能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又有助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以智慧医疗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辅助诊断、远程会诊和智能健康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地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智慧场景优化民生供给,推动智能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和智慧家居建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普及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以法治与伦理筑牢发展底线,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完善算法治理和责任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可持续、可监管、可信赖。
面对这一系统性变革,我国正加快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一方面,加快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建设,以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大力鼓励 “AI + 绿色” 协同创新,推动智能低碳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实现绿色发展与智能发展的双重目标。可以预见,“人工智能 +” 治理能力不仅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将在全球治理竞争中形成新的战略优势。
“人工智能 +” 行动的重磅发布,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前行的道路上,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人才短缺等。但只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以《意见》为指导,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就一定能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