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结MOSFET与SiC MOSFET在1kW PFC电路中的损耗对比:英飞凌CoolMOS™ C7 vs 罗姆SCH2080KE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迈向高频化、高功率密度,超结MOSFET与碳化硅(SiC)MOSFET的损耗博弈成为工程师关注的焦点。以1kW PFC电路为典型场景,英飞凌CoolMOS™ C7与罗姆SCH2080KE的实测数据揭示了两种技术路线的本质差异——前者以硅基材料的极致优化实现性价比突破,后者凭借第三代半导体的物理特性颠覆传统损耗模型。
温度与电阻的“冰火两重天”
导通损耗是PFC电路中持续存在的能量消耗,其核心变量是导通电阻(RDS(on))与结温的耦合关系。CoolMOS™ C7作为第六代超级结MOSFET,通过电荷平衡技术将650V耐压下的导通电阻压缩至19mΩ(TO-247封装),在25℃室温下与SCH2080KE的80mΩ(1200V耐压)形成数量级差距。然而,当结温升至125℃时,硅基材料的物理特性开始显现劣势:CoolMOS™ C7的导通电阻较25℃时上升60%,而SiC材料的SCH2080KE仅增加15%。
这种差异在1kW PFC电路中转化为显著的能效差距。以连续导通模式(CCM)为例,当输入电压为90VAC(满载)时,CoolMOS™ C7的导通损耗占整机损耗的32%,而SCH2080KE仅占18%。但在高温工况下,SiC器件的稳定性优势凸显:某服务器电源厂商实测数据显示,在45℃环境温度下,采用CoolMOS™ C7的PFC模块效率为97.2%,而SCH2080KE方案达到97.8%,温差每升高10℃,效率差距扩大0.3个百分点。
速度与控制的“纳米级战争”
开关损耗是高频PFC电路的核心挑战,其本质是器件在导通/关断瞬间电压与电流交叠产生的能量损失。CoolMOS™ C7通过优化栅极电荷(Qg)与输出电容(Coss),将开关速度提升至100kHz以上,在65kHz实测频率下,其关断损耗为12mJ/cycle。但面对SiC器件的物理碾压,这一优势迅速瓦解——SCH2080KE凭借3倍于硅的电子饱和漂移速度,将关断时间压缩至34ns(CoolMOS™ C7为92ns),在相同频率下关断损耗仅2.1mJ/cycle,仅为前者的17.5%。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寄生参数的二次效应。超级结MOSFET的非线性输出电容(Coss)在高频开关时引发剧烈的电压振荡,实测显示CoolMOS™ C7在关断瞬间会产生45V的栅极过冲,需额外增加RC缓冲电路抑制EMI,这进一步增加了系统损耗。反观SCH2080KE,其一体化封装的SiC肖特基二极管消除了反向恢复电荷(Qrr),配合低寄生电容设计,无需缓冲电路即可实现干净开关波形,系统损耗降低40%。
磁性元件与散热的“蝴蝶效应”
高频化带来的损耗变革不仅限于半导体器件,更引发磁性元件与散热系统的连锁反应。CoolMOS™ C7方案为控制开关损耗,通常将频率限制在65kHz,此时电感体积为12cm³;而SCH2080KE可轻松突破200kHz,电感体积缩减至5cm³,磁芯损耗降低65%。这种差异在1kW PFC电路中表现为:SiC方案磁性元件损耗占比从12%降至7%,而硅方案因频率受限,需通过增大电感匝数补偿,反而导致铜损上升。
散热设计同样呈现两极分化。CoolMOS™ C7的导热系数为1.5W/m·K,在1kW满载时结温达150℃,需配备大型散热片;SCH2080KE的导热系数高达4.9W/m·K,结合双面散热封装,结温稳定在120℃以下,散热成本降低55%。某通信电源厂商的对比测试显示,SiC方案的系统总损耗比硅方案低28%,其中半导体器件损耗占比从62%降至49%,磁性元件与散热损耗占比从38%降至51%。
成本与性能的“动态平衡”
尽管SiC器件在损耗指标上全面领先,但其成本仍是制约普及的关键因素。当前,1kW PFC电路中CoolMOS™ C7的器件成本约为8美元,而SCH2080KE达25美元。然而,当视角扩展至系统级成本时,平衡点开始显现:SiC方案通过高频化减少磁性元件体积,使电源模块体积缩小40%,材料成本降低18%;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每年节省电费支出超百美元。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随着8英寸SiC晶圆量产,2026年1kW PFC电路中SiC器件成本将降至15美元,与硅方案的系统总成本持平。
材料革命与拓扑创新的“双重奏”
在图腾柱无桥PFC等新型拓扑中,SiC MOSFET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其零电压开关(ZVS)能力使开关损耗趋近于零,实测效率突破99%,而超级结MOSFET因反向恢复电荷限制,效率难以突破98%。与此同时,英飞凌等厂商正通过集成开尔文源极、优化Coss曲线等技术,将CoolMOS™ C7的开关损耗再降低30%,试图在硅基领域构建最后的技术壁垒。
在这场损耗控制的终极竞赛中,超结MOSFET与SiC MOSFET的博弈本质是材料科学与电力电子拓扑的协同进化。当1kW PFC电路迈向99%效率时代,工程师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器件本身,而是需要从系统架构、热设计、电磁兼容等多维度重构损耗模型——这或许正是第三代半导体带来的最深刻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