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动态范围扩展:双采样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方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工业机器视觉及生物医学成像等高端应用中,光电传感器需同时捕捉强光(如阳光直射)与微弱信号(如远距离反射光),这对动态范围提出严苛要求。传统单采样方案动态范围通常不超过60dB,而双采样技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DSP)可将该指标提升至120dB以上。本文系统阐述双采样技术原理及配套DSP算法,为高动态场景设计提供工程参考。
一、双采样技术:突破物理极限的硬件创新
1.1 时域双采样: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分割
时域双采样通过在积分周期内设置两个不同增益的采样窗口,实现强弱信号的分时捕获。以CMOS图像传感器为例,在第一个短积分窗口(T1=10μs)采用低增益模式记录强光信号,防止像素饱和;随后在长积分窗口(T2=1ms)切换至高增益模式捕获弱光细节。某车载激光雷达采用该技术后,在100klux环境光下仍能检测200m外的反射信号,动态范围扩展至110dB。
1.2 空域双采样:空间维度上的并行处理
空域双采样利用双像素结构实现同时采样。索尼IMX455传感器采用双光电二极管设计,每个微透镜下集成大小两个像素:大像素(8μm)负责强光信号,小像素(2μm)捕获弱光细节。通过金属屏蔽层隔离两个像素的光响应区域,有效降低光串扰。实验数据显示,该结构在星光级光照(0.001lux)下信噪比提升18dB,同时保持日光(100klux)下的线性响应。
1.3 电荷域双采样:模拟域的动态范围压缩
电荷域双采样通过双电容结构实现信号分级存储。ADI公司ADPD188BI光学模块采用双电荷积分器,当第一个电容(C1=10pF)饱和时,自动切换至第二个电容(C2=100pF)继续积分。配合可变反馈电阻(10kΩ-1MΩ),实现60dB模拟增益调节范围。该方案在血氧检测应用中,成功同时捕捉动脉搏动(AC信号)与组织基线(DC信号),测量误差小于1%。
二、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层面的动态范围增强
2.1 双曝光融合算法:时空联合处理
针对时域双采样数据,采用加权融合算法优化动态范围。首先对短曝光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增强细节,再通过泊松融合算法与长曝光图像合并。华为Mate60手机摄像头应用该技术后,逆光场景动态范围从80dB提升至105dB,高光区域过曝率降低72%,阴影细节保留度提高40%。
2.2 响应曲线校正:非线性补偿技术
针对光电传感器的非线性响应特性,建立多项式校正模型:
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传感器标定数据,确定校正系数。TI OPT3101飞行时间传感器采用五阶多项式校正后,在0.1lx-100klux光照范围内,输出信号线性度优于0.5%,动态范围扩展至130dB。
2.3 小波变换降噪:微弱信号提取
对空域双采样数据进行三层小波分解,保留低频近似系数(A3)用于强光重建,高频细节系数(D1-D3)用于弱光增强。某工业内窥镜系统采用db4小波基处理后,在强光干扰下仍能清晰分辨0.1mm裂纹,信号信噪比提升22dB。
三、系统集成与性能验证
将双采样硬件与DSP算法集成于FPGA平台,构建实时处理系统。以Xilinx Zynq UltraScale+ MPSoC为例,其PL部分实现双采样时序控制,PS部分运行Linux操作系统执行融合算法。测试表明,在1080P@60fps视频流处理中,系统延迟控制在5ms以内,功耗仅2.5W。
实际场景验证显示,该方案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中实现200m@10%反射率探测距离,同时抑制阳光直射导致的饱和噪声;在工业检测领域,可同时检测透明玻璃表面划痕(微弱信号)与金属框架反光(强信号)。
四、技术演进方向
随着SiPM(硅光电倍增管)和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技术的成熟,双采样技术正向单光子级动态范围扩展。未来研究可聚焦:
量子效率优化:通过纳米结构修饰提升弱光检测灵敏度
AI融合处理:利用深度学习实现端到端的动态范围增强
片上系统集成:将双采样ADC与DSP核集成于单芯片,降低系统功耗与体积
从消费电子到航空航天,光电传感器动态范围扩展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光信号检测的边界。双采样硬件创新与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复杂光照场景下的信号捕获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持续推动着光电技术向更高精度、更广应用领域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