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汽车零部件巨头开启万人大裁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BOSCH),再次举起裁员大刀。
当地时间9月25日,博世宣布,未来五年将在汽车业务部门额外裁员1.3万人。加上去年已启动的9000人裁员计划,博世累计裁员规模将达2.2万人。
据悉,这次裁员将持续到2030年底,主要影响的是博世在德国的员工。博世董事会成员、劳资事务总监Stefan Grosch坦言:“这对我们来说非常痛苦,但遗憾的是已经别无选择。”
(相关报道截图)
亏损25亿欧元,三重困局绞杀德国制造
“德国仍是核心市场,但必须提高效率才能立足。”Stefan Grosch的话道破了当前困境。据悉,这场裁员的直接导火索,是其移动业务每年25亿欧元的巨额亏损。
财报显示,博世2024年营收同比小幅下降至905亿欧元,其中欧洲地区营收下滑5%,至445亿欧元。博世移动出行业务的利润率仅为3.4%,远低于公司设定的7%的长期目标。而导致其亏损的根源,则藏在三重绞杀中:
一是,传统业务崩塌速度超过预期。欧盟汽车销量上半年下滑2.4%,德国电动车销量暴跌近27%,柴油车需求更是持续萎缩。在此背景下,博世重仓的柴油部件、传统连接器等产品正在遭遇“需求悬崖”,其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的传统基地——福伊尔巴赫基地的窘境成为了缩影。
二是,转型踩错节奏陷入两难境地。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车企被迫放缓电动化步伐。例如,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保时捷放弃电动销量占比计划,而博世押注的氢能技术推广缓慢,电动驱动系统又面临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挤压,新旧动能转换出现断层。
三是,面临成本与竞争的双重挤压。近年来德国能源价格高企,叠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虹吸效应,造成了企业成本不断飙升。与此同时,中国零部件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已占据欧盟6%的市场份额。对此,博世坦言要“在残酷竞争中为每一分钱而战”。
不止博世!德国制造业陷入“失血危机”
事实上,博世的裁员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寒冬的缩影。根据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CLEPA)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20年以来,欧洲汽车供应链已流失约8.6万个工作岗位。仅2024年,欧洲汽车零部件行业就宣布裁员5.4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博世之外,目前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和采埃孚集团(ZF Friedrichshafen AG)也在采取成本削减措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则计划2027年前在德国裁员2800人;而大众正在考虑关闭3家德国工厂,并裁减数万人;戴姆勒卡车、巴斯夫等巨头也纷纷跟进裁员。
不仅如此,来自德国工商大会的数据更令人揪心:超半数汽车企业计划裁员,50%以上的零部件商面临融资困境,三分之一企业准备将投资转移海外。而这背后是德国经济的疲软——2025年GDP增速预计仅0.4%,制造业“去工业化”风险加剧。
转型自救:AI能否接住德国制造的未来?
面对危机,博世给出的解药是“技术提效”:计划用AI优化智能制造与供应链,试图用自动化填补裁员留下的空缺。
然而,这种转型能否成功,目前仍存巨大变数。要知道,德国汽车业的困境本质是“转型时差——当中国企业用快速迭代的电动化技术抢占市场时,德国仍在燃油与电动之间摇摆;当全球供应链向亚洲转移时,欧洲的高成本基地难以维系。
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未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企业营收大幅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博世采取的自救措施能否扭转颓势,还有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