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电子 > 汽车电子技术文库
[导读] 中国人常常选择相信未来。 12月12日,华盛顿,美国通信领域的最高管理机构——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一锤定音,

中国人常常选择相信未来。

12月12日,华盛顿,美国通信领域的最高管理机构——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一锤定音,一场持续多年的汽车通信标准技术之争暂且告一段落。

这场争端无关5G,也没有涉及到华为。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像涟漪一样扩散出去,整个美国汽车行业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通信技术与标准格局,或将因FCC的决议改写。

故事要从一项名为DSRC(专用短程通信)的技术讲起。在美国交通运输部的主导下,DSRC在美国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即将在美国投入大规模应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是V2X车联网唯一可用的通信技术。大众、丰田等国外车企, 甚至已经给出了产品时间表,将在北美车型上搭载DSRC技术。

但在关键时刻,FCC却选择了重新分配原本划分给DSRC的75MHz无线电频谱资源——其中最下层的40MHz向全社会开放,上层的20MHz则被划分给了更新的C-V2X(Cellular Vhicle to Everything,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联网通信技术)。仅仅只留下10MHz,分给已经准备多年,箭在弦上的DSRC。并且,DSRC要拿稳这仅存的10MHz频谱也不容易,它需要在评议期内证明自身的价值,否则将彻底在美国失去资格,被C-V2X取代。

然而,DSRC的支持者们,早已听闻FCC态度摇摆的风声,他们选择了观望。今年4月,丰田宣布暂停从2021年开始为美国市场的车型搭载DSRC的计划。得知FCC的决议后,通用汽车未予置评。而福特早已站在了C-V2X技术的阵营中。如此以来,DSRC在美国大规模部署的希望正变得越来越渺茫。

据称,美国交通运输部已经为DSRC的推广支出了超过7亿美元;而在20年前,同样是FCC,把处在5.9GHz频段75MHz频谱的资源划给了DSRC。

那么,美国人为何选择亲手让二十年付出的心血付诸东流呢?

这或许是一旧一新两种车联网技术争锋的自然结果,或许又有大国围绕通信技术博弈的原因。但从本质而言,这是一道摆在企业、产业、国家面前的艰难选择题——尊崇过去,还是相信未来?

同归但殊途

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已经高度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拥堵、交通事故,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怀着同一个目标,日本、美国、欧洲相继出发,尝试构建一个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让交通智能起来的重要前提是,车辆彼此能够“说话”, 还能够和各种交通基础设施沟通。因此,通信技术很自然地成为ITS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上去,ITS有着非常宏大的蓝图,但它率先发力的重要场景却显而易见——高速公路收费站的ETC(不停车电子收费)。

当时,如今被广泛使用的蜂窝网络技术还不够先进,无法可靠地支持汽车场景的通信,人们转而寻找新技术。1992年,美国率先提出了DSRC技术的概念,将其无线电频段安置在915MHz波段。因低频波段带宽窄、干扰多,业界继续向上寻找,来到了5.8-5.9GHz频段。

以美国提出的DSRC为技术基础,以发展ETC为契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日本、欧洲相继为车辆通信技术分配了频谱,制定了标准,开始在汽车行业加以推广。其中,美国选择了5.9GHz,日本和欧洲则选择了5.8GHz。虽然三地的标准有一定出入,但它们都基于同一套更基础的标准——IEEE 802.11p。

我们可以据此简略地认为,DSRC与WiFi是同源的技术——802.11本身就是为无线局域网(WLAN)定义的标准,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的WiFi,遵循的就是802.1a、802.11ac等一系列协议。802.11p则是无线局域网技术针对车辆场景特别优化的一个子集。因此,无论是哪个国家的DSRC,它们与WiFi都有着血缘关系。

而WiFi具有的一些传统优点,DSRC也都有——通信时延低且质量稳定。事实上,这正是DSRC被早期的车联网通信选中的关键特质。但另一方面,它与WiFi技术相同的其他一些特质——比如本质上是局域网,需要铺设“路由器”将车辆与其他通信设备连接起来,信号范围有限。正是这些特质,为DSRC日后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作为后起之秀,在DSRC提出超过二十年之后,C-V2X才开始崭露头角。2015年,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开始针对C-V2X的概念和需求进行研究。当3GPP在R14中正式发布C-V2X的物理层标准时,已经是2017年。

从Cellular(蜂窝网络)可以看出,C-V2X与我们手中的手机所使用的通信技术,同属一个体系。这也是C-V2X在4G网络实现部署之后才开始崛起的天然限制。因为蜂窝网络技术迭代到4G时,其通信时延的指标、对高速运动物体的支持,才能满足汽车安全通信的要求。事实上,直到今天,4G对超高速运动物体的信号支持仍然有些力不从心——当你搭乘时速300km/h的高铁时,尽管铁轨旁的4G基站一个接一个,手机的信号仍然不太好使。

尽管C-V2X相对老资格的DSRC来说,在车辆通信领域只是个楞头青,但它背后站着的,却是繁荣昌盛的移动通信产业,以及随着产业兴旺成长起来的大批蜂窝网络领域的技术人才,还有,不计其数的可为其所用的通信基础设施。

正因为如此,C-V2X虽姗姗来迟,但稍有进展便赢得了各方支持,其中包括全球各地的通信运营商、通信技术公司,如华为、高通等,乃至于一部分车企如宝马、奔驰、福特也站在了C-V2X一方。

而DSRC一方的支持者则主要有丰田、通用、大众等数家车企,以及处在它们供应链体系中的半导体公司恩智浦、瑞萨等。

对热衷于做多选题的汽车行业来说,面对一项技术选择旗帜鲜明地站队,并不常见。对啊,为什么DSRC与C-V2X就不能共存互补?理论上, 两种路线虽然可以共存,但现实的残酷在于,这样做需要付出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让两种技术事实上水火难容。

由于通信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利益相关方来说,两种技术试图兼容的代价是巨大的:

对政府机构来说,标准统一是推进建设、高效管理的前提;

对许多通信技术公司来说,技术的分化意味着它们必须选边站,而不可能跳到对手擅长的领域作战;

对汽车市场来说,兼容两套车联网标准,意味着要建设两套不同的基础设施,车企要测试、验证两套不同的功能模块,消费者最终必然会在购车款中为此买单。

在面临车载通信标准的重大抉择时,对绝大多数利益相关者而言,正确的做法是选一个看上去会更好的。显然,美国重新选择了C-V2X。

大国的转变

从曾经DSRC的坚定支持者,到“背弃”DSRC选择C-V2X,美国人到底经历了什么?直接的原因不复杂——DSRC推广不成功。

根据原中兴通讯副总裁、现高新兴科技集团方案架构师吴冬升的数据,美国有35万个交叉口,但在DSRC推广过程中,对应的DSRC路侧设备(也就是通信需要的“路由器”)只有5000余个。到2016年,美国的DSRC还处在多地试点阶段。

通用汽车是身体力行应用DSRC技术的先锋。事实上,通用汽车是在美国唯一将DSRC技术量产应用的车企。两年前,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推出了搭载DSRC的CTS(因为基础设施限制,也就是“路由器”不够,主要实现的是车辆间通信功能V2V),但拥有此功能的CTS车型压根就未大规模销售,连一万台都不到。

从1999年分配频谱,到2004年首次确立标准,到如今却成绩寥寥。DSRC在美国难言成功。为什么?

除了美国普通人对车联网似乎天生不太感兴趣,更多的或许是对技术成本的考虑。美国路网发达,如果要推广DSRC,意味着需要在美国大陆上铺满“路由器”。然而美国地广人稀,这样做的经济效益堪忧。其实,就连几乎人人都用的蜂窝网络技术,美国通信运营商在搭建基站时,也是“挑三拣四”,第一目标是寻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信号覆盖率和信号质量。

美国交通运输部曾估算,实现DSRC的规模化部署,至少需要数十亿美元的基建支出。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则计算了车辆端的DSRC部署成本——大约每台车300美元。

高昂的支出和难以预计的回报,让参与DSRC推广的各方势力,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企业,都没有付诸全力。

DSRC失意之时,C-V2X却在快马加鞭中显露出更大的成长潜力。其实,C-V2X的技术还远谈不上完美,DSRC阵营随手便可以挑出它在抗干扰性、安全协议等方面的不足,但3GPP频繁的研讨会,清晰的路线图,和DSRC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它成功地吸引了美国最大的通信技术公司高通公司,与美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商福特的注意。

事实上,高通与福特曾经也支持过DSRC,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准备。直到2017年,高通还在技术方案中寻求DSRC与C-V2X的兼容。但在目睹了DSRC的慢与C-V2X的快之后,两家公司都倒向了C-V2X阵营。

而FCC对DSRC与C-V2X的态度转变,与来自高通与福特的游说脱不开关系。今年9月,在美国众议院举行的一场名为“Legislating to Secure America’s Wireless Future”听证会上,高通公司负责频谱战略与技术策略的高级副总裁Dean R. Brenner称,C-V2X的覆盖范围和可靠性都要比DSRC的大得多,“FCC须放弃或更改目前仅允许部署DSRC技术的5.9 GHz频谱规则,以促进C-V2X技术在美国的部署。”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