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智能系统秒变“种植能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大数据智能系统提倡科学、友好种植,节省人力物力。其中,水肥管理系统可以准确知晓每块地每天施几次肥、浇几次水,还能配备水肥装备,节水节肥。还有农业课堂、生产溯源,让农民朋友随时随地下载一个,就能跟着干,没有经验的“小白”也可能成为“种植能手”。
我国种植业以个体农户为主体,如何服务个体、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品质化生产,是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2013年,兼具农业和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杭兴带领团队启动友耕项目。初期从农业物联网切入,后转型农技知识服务,经过团队6年的经验积累、3年的技术研发和30余次的产品迭代,力求让这种智能种植App成为农民手中种植神器。不管是种地几十年的大叔,还是刚种地的年轻人,下载一个App跟着干就行。
目前团队已建立了10余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模型,通过算法每天为产区的百姓推送相关的服务,先后获得了20多项知识产权。友耕智能种植App已经在陕西的苹果、猕猴桃、冬枣、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核心产区推广应用,覆盖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用户超过5万人。杭兴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用数据服务赋能种植业,引导科学种植,保障生产质量,促进销售,为耕者谋利,让食者放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如诗中所描绘,种地是一份辛劳的体力活,同时它又是门“手艺活”。老农人种地往往凭借经验,看一眼叶子就知道该施肥了,捏一把土就知道该浇水了,生什么虫子打什么药全靠过去的经验积累。创业者杭兴却说,就算这些问题都不懂,也能成为种地达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在杭兴看来,传统的经验种植有诸多痛点:比如水肥不定量、产量不稳定、用药不可控、缺少农技指导等。而如今,杭兴团队历时六年研发了App大数据智能种植,可以对接天气数据、地理数据传感器,掌握作物生长适宜度,更胜过看天捏土。
农户只要输入作物品种和种植日期,就可以根据App提供的方案种植作物。方案的背后有农业大数据和模型算法支撑,数据来源于科研机构、农业专家以及监测数据,模型和算法是团队经过多年研发建立的。杭兴介绍说,在种植的过程中,智能种植App可以根据作物的长势为农户提供农事工艺、病虫防控措施、水肥计划、灾害预警等相关数据,农户还可以把App当成农事备忘录,上传作物的实景、灌溉、施肥、用药等数据,后台可把这些数据制作成种植档案,供农户翻阅,并结合系统自动收集的环境及交互数据,溯源生产过程,跟踪评估生产质量,让优质农产品卖上好价格,帮助农户获取更多收入。在硬件方面,团队与农场,农业部门合作,在田间放置监测设备,实时收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同时配套自动灌溉机、水肥一体机、自动放风机、自动卷帘机等帮助农户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做农业需要情怀,更需要坚守。在同学、朋友的眼里,杭兴是一个有闯劲、责任感强、不服输的人。杭兴在大学时就开始创业,本科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后考上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硕士。2006年,他毕业后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做到管理层。期间参加海外项目,看到欧美发达的科技,他深受触动。随后抱着用技术改变农业的初心,一头扎进农业创业的汪洋大海。让杭兴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农业产业复杂、产业链长、盈利慢,公司先后经历了合伙人退出、产品团队解散、资金流几近断裂的绝境。杭兴凭借创业者特有的固执和坚韧,带领一支年轻、专业且富有创业精神的团队不断打磨产品,友耕智能种植服务系统逐渐成熟并实现了产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