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保、智能、时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新“风口”,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积极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构筑产业集群,发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产业发展呈现提质、扩量、增效的新格局。
当汽车作为全新的交通工具登上历史的舞台,那时候的我们还沉浸在盲目的封建自足之中,因此错失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自此,在往后的百年时间内,尽管中国奋力直追,但始终在传统的燃油车制造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受制于他国技术专利。现如今,独属燃油车的时代逐渐落下帷幕,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焦点。而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发力,中国车企似乎又燃起了新一轮的斗志,正不断向全球市场开拓,甚至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汽车的大本营”。
新冠疫情、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多重不利因素都对汽车产业带来了重大影响。然而,近期众多汽车企业陆续发布的半年报仍然可圈可点。大部分企业的营收、利润等都取得了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表现更为亮眼,成为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众多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方面的努力已经开始显现出市场效果。
前段时间,日产宣布将其在俄罗斯公司的所有本地业务,以1欧元出售给俄罗斯汽车与汽车发动机科学研究所,而日产预计将出现约1000亿日元(约合7亿欧元)的非正常亏损。
当地时间10月18日,由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卡塔尔阿尔卡萨800兆瓦光伏电站举行投产仪式。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治理要多方协同共治。汽车本身的产业链非常长,而智能网联汽车不仅产业链长,产业生态也异常丰富,涉及的利益相关方,除了传统的整车厂商、零部件厂商、运营维护、政府监管部门,还有大量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企业、网约车平台、保险公司等,而车主甚至公众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相关主体,也应该参与数据治理,共同提出合理适当的规则。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跨技术、跨产业领域的新兴汽车体系,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对它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各国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但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即可上路安全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摘要:针对光伏发电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光伏发电并网、采集与预测体系。首先,详述了光伏发电并网装置各个组件的原理,提出了部分改进措施:其次,针对光伏发电实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光伏发电并网装置不仅可以指导未来光伏发电高效并网,还能在此基础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港交所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港交所刊发有关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提议对《上市规则》进行修订,建议设立新渠道,以让特专科技公司于联交所主板上市,并就此征询市场意见。新规则将适用于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智能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随着数量众多的芯片、智能硬件以及5G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数据、算法应用在智能汽车中,智能程度的提高为智能汽车行业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
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新能源汽车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量354.5万辆,销量352.1万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累计消费约1.6万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约4.8万亿元。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实现“双碳”目标将加快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推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增强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新的历史契机。
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2年有望达到600万辆规模,为芯片产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2022年,我国芯片供应比去年有所缓解,但仍紧张。中期来看,部分类别芯片存在较大结构性短缺风险,预计2022年芯片产能缺口仍难以弥补。这两年芯片的结构性紧张,让供应链条上众多企业强化博弈,反过来有力地重塑了汽车供应链本身。过去十余年间,我国在政策推动下一跃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强国,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也实现快速增长。
伴随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汽车芯片正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之一,要协调稳定市场、确保芯片供应。从供给上来看,要梳理关键领域芯片供需情况,引导国外汽车芯片企业来华投资,建立芯片及重要原材料应急储备机制。在稳定市场方面,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调控原材料价格无序上涨,缓解企业压力;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汽车芯片整体产业链布局。
10月14日,我国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项目——四川甘孜兴川实证光伏电站首批发电单元并网发电,标志着该基地正式投产。
同时,技术的优化离不开电池的智能制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我国一直在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未来,应采用智能化关键技术,对动力电池制造的浆料制备、极片制备、极芯制备等核心工艺实现“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和“模型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应建立数字化动力电池制造车间,利用机器人自动化组装、智能化物流与仓储、信息化生产管理及决策系统,实现动力电池制造的智能化生产。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亮点。产销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发展加速阶段,迸发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加速阶段,产品销量高速增长,市场规模扩张力度较大。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市场层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提前实现了国家规划的2025年20%的目标。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下,相应的技术也在快速创新。按照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市场需求度会变得越来越大,我国新能源市场也从政策驱动转变成了市场驱动。但要是想在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得不断寻求创新,如今智能网联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中,这对我国汽车产业转型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
今年以来,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支持下,我国汽车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冲击,呈现出恢复增长的良好态势,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关键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良好基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起到规范、指导、示范的作用,避免新能源汽车产品无序发展,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损害消费者利益。新能源车的技术标准、检测标准与认证程序等要与研发和生产同步进行,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避免引发严重后果。同时应尽快统一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避免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浪费,保障新能源汽车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