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手机中国从企查查APP了解到,近日,苹果公司申请的“电子设备”专利已获授权。专利摘要显示,该电子设备可包括相机和投影仪,该投影仪可包括红外(IR)光发射器和光折叠元件。
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作用伺服电机的作用是驱动控制对象。被控对象的转距和转速受信号电压控制,信号电压的大小和极性改变时,电机的转动速度和方向也跟着变化。
10月22日消息,据外媒Tomshardware报道,一家俄罗斯研究所正在开发自己的半导体光刻设备,该设备可以被用于7nm制程芯片的制造。目前该设备正在开发中,计划在 2028 年建成。当它准备好时,可能会比 ASML 的 Twinscan NXT:2000i 工具更高效,后者的开发时间超过了十年。
自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以来,半导体IC二级市场企业数量增势显著,尤其在IC设计环节企业增势明显。一级资本市场经历热情高涨期,2021年迎来新一轮投融资高潮,资本偏爱“短回报周期”环节,IC设计与设备企业进入投资者视野。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0458亿元,其中,IC设计为4519亿元、IC制造为3176亿元、IC封测为2763亿元。
10月21日消息,据市场调研机构Canlays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同比下滑6%至4460万台,其中,小米独占了五分之一的市场,稳坐“一哥”位置。
凭着多年的耕耘,小米终于稳坐国内第一的位置,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但现在手机市场这么卷,大家都压低了利润率(苹果除外),赚钱比以往难多了。更不用说全球经济衰退,大家都没啥换机欲望,手机销量已经跌回了 2014 年的水平,以后手机厂商只会越来越难过,想要活得更好,免不了得搞些新业务创收。而当下最火的风口,毫无疑问就是新能源汽车!各行各界都来掺一脚,其中自然少不得手机厂商的身影。转型最成功的手机厂商,没有之一,就是华为,手机业务受阻,汽车业务成了华为的重要寄托。
2024年量产1000万辆,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妥妥的世界第一吗?中国目前一年新能源汽车才500万辆,加上其他燃料汽车总产量也就3000万辆,牛可不是这样吹得,如此肆无忌惮,我们拭目以待,吹牛是否上税?霸气雷老板拿什么上税?
关于小米造车一事,各位“米粉”已经迫不及待其能把价格打下来。据小米CEO雷军透露,小米汽车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相比造车,小米另一投入33亿的自动驾驶项目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的确,随着技术的突破,众多车企以及第三方正加速自动驾驶的布局,以求抢先一步占领市场高地。从侧面来看,也说明了各路资本正想方设法“吞掉”这款大蛋糕。
小米造车,从传出消息开始一直备受广大国人关注,大家都寄希望于小米公司延续小米手机、小米电视“高性价比”的一贯作风,能拥有第一台年轻人的汽车。那么小米汽车现在进展怎么样了?价格到底是否一如既往的亲民?最近有消息指,小米汽车首批实验车已路试完毕,并且传出最低售价将以喜人的14.99万元起售。
10 月 19 日消息,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 2023 年 6-7 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自 2021 年官宣造车至今,小米汽车前前后后共申请了 200 余项专利。玩味的是,小米汽车在获得生产资质上遇到了阻碍。怀胎许久,如今却面临难产。了解到,在今年 9 月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小米创始人雷军透露,小米汽车首台工程车已正式下线。小米集团 2021 年 3 月 30 日下午正式宣布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10月20日消息,吉利科技集团与华润微电子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合作机制,基于功率模块、MEMS传感器、面板级封装等产品或技术推出联合解决方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等场景下的半导体自给率,实现社会效益。
比亚迪半导体,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 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覆盖了对电、光、磁等信号的感应、处理及控制,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自成立以来,公司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同步推动工业、家电、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半导体发展。
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回调后,半导体赛道于近日迎来了大反攻!10 月 20 日,半导体主题板块延续火热,个股表现相当活跃。近日,国产 IGBT 芯片生产厂商时代电气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今年电动车的放量是超出了公司的预期,国外厂家也供应不了这么多货,目前是处于需求大于产能的时间窗口。"
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比世界新能源车份额59%,位居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
随着5G、AI、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智慧医疗有了关键技术支撑。加之近几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智慧医疗在线化更是大势所趋。可以说,智慧医疗赶上了这趟通往“全民大健康”的高速列车,即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