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利润暴跌42%:汽车帝国的AI转型阵痛与生存挑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特斯拉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撕开了这家电动车巨头的 “艰难岁月”:运营利润同比暴跌 42%,汽车业务营收下滑 16%,Model S/X 高端车型产量骤降 45%……
在财报中被定义为 “里程碑式转型” 的节点,实则是特斯拉从 “电动车王者” 向 “AI 科技公司” 转型的阵痛集中爆发 —— 销量疲软、利润承压、品牌争议缠身,马斯克口中的 “几个艰难的季度” 已然来临。
财报数据:利润与销量的双重溃败
特斯拉 Q2 的核心财务指标全线下跌。其中,营收同比下滑 12% 至 224.96 亿美元,汽车业务作为支柱营收暴跌 16% 至 166.61 亿美元,这一板块的疲软直接拖累整体盈利能力,使得特斯拉总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17.9% 收窄至 17.2%,运营利润率更是从 6.3% 腰斩至 4.1%,运营利润从 15.9 亿美元缩水至 9.23 亿美元,42% 的跌幅创下近五年季度最大降幅。
销量端的表现同样惨淡。尽管 Model 3/Y 产量微增 3%,但整体交付量同比下滑 13% 至 38.4 万辆,高端车型 Model S/X 产量暴跌 45%,暴露了产品矩阵的结构性失衡。更致命的是,曾作为利润补充的碳排放积分收入从 8.9 亿美元腰斩至 4.39 亿美元,进一步加剧了利润缺口。
服务及其他业务 17% 的增长(主要来自超级充电)虽为亮点,但营收规模仅 30.46 亿美元,远不足以填补汽车业务的下滑缺口。现金储备虽同比增长 20% 至 367.8 亿美元,但这更像是 “过冬储备”。在营收下滑、投资加码 AI 与机器人的背景下,现金消耗速度正成为新的隐忧。
多重困局:市场抵制与战略摇摆
特斯拉的利润溃败,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部市场,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引发强烈反噬。公开支持特朗普、资助右翼政党、主导裁减联邦雇员等争议行为,让特斯拉被贴上 “有毒品牌” 标签,美国和欧洲市场消费者抵制情绪直接反映在销量上。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凭借平价车型和标配高阶自动驾驶功能,持续挤压特斯拉市场份额,使其不得不依赖打折和低息贷款促销,进一步侵蚀毛利率。
内部战略的摇摆加剧了困境。被寄予厚望的平价车型虽宣称 “6 月完成试生产”,但量产计划被曝推迟数月,错失抢占中端市场的窗口期。而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表现更显矛盾,用十多分钟阐述 Robotaxi、“擎天柱” 机器人甚至特斯拉餐厅,对汽车销售疲软轻描淡写,这种 “重 AI 轻汽车” 的姿态,让投资者对其能否稳住基本盘产生质疑。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政策环境。美国即将取消电动汽车 7500 美元税收抵免,特斯拉碳排放积分收入已从去年同期的 8.9 亿美元腰斩至 4.39 亿美元,这两大现金流支柱的坍塌,无疑让本就承压的利润雪上加霜。
转型豪赌:从造车到 AI 的冒险跨越
面对困局,特斯拉将希望押注在 “向 AI 与机器人领导者转型” 的战略上。6 月推出的 Robotaxi 服务被视为核心突破口,公司宣称纯视觉方案和神经网络能提升安全性并扩大盈利,但目前运营范围有限,且每英里成本 “低于 30 美分” 的目标尚需时间验证。马斯克甚至计划年底前向一半美国人口提供该服务,却不得不承认 “依赖监管批准”,与此前 “无监管障碍” 的预测形成反差。
第四版 “宏图计划” 的酝酿,进一步凸显转型决心。特斯拉透露将推进亲民车型量产、Semi 卡车和 Cybercab 机器人出租车研发,但这些项目均需巨额投入,而当前汽车业务的现金流萎缩,可能让转型面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困境。
市场焦虑:品牌信任与管理精力危机
投资者的担忧正在加剧。核心高管接连离职,包括北美和欧洲销售与制造负责人,让本就动荡的运营雪上加霜;马斯克因组建新政党与特朗普冲突,被质疑分散管理精力,Forrester 分析师直言:“对马斯克的负面看法已磨去特斯拉的品牌光辉。”
更关键的是,当特斯拉将资源倾斜向 AI 与机器人时,汽车主业的竞争力正被稀释。中国对手在平价车型中标配高阶自动驾驶,而特斯拉的平价车型不仅量产推迟,设计还被指 “像 Model Y 简化版”,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
小结:
总体来看,特斯拉的 “艰难岁月”,本质是战略转型与现实困境的碰撞。利润暴跌 42% 的财报数据,既是市场对其汽车业务疲软的直接反馈,也是对 “AI 转型豪赌” 的冷静审视。对特斯拉而言,接下来的 “几个艰难季度”,不仅要证明自己能造出更便宜的车,更要证明押注 AI 的冒险,能真正撑起下一个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