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中信号传输与噪声干扰的两种基本模式介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器中的导线与噪音类型电器设备的电源线、电话等的通信线,以及与其他设备或外围设备进行交互的通讯线路,通常包含至少两根导线。这两根导线作为双向传输的线路,负责输送电力或信号。除此之外,为了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还会引入第三导体,即“地线”。在电压和电流通过导线传输时,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两根导线分别作为往返传输的线路,被称为“差模”传输;另一种则是两根导线作为去路,地线作为回路进行传输,被称为“共模”传输。
共模和差模是电路中信号传输与噪声干扰的两种基本模式
,其核心区别在于信号路径、相位关系及对系统的影响。差模对应有效信号的传输,而共模通常代表非预期的噪声干扰。以下从定义、信号特征、电流路径及磁场效应四方面展开分析。核心定义与信号特征,差模信号(Differential Mode)指在双线系统中,两根导线之间形成的有效工作信号。其典型特征为幅度相等且相位相反,例如+1V与-1V的电压差构成2V的差模信号。这种设计可有效抑制外部干扰,常见于USB、以太网等差分信号传输场景。
共模信号(Common Mode)表现为两根导线同时对参考地(如机壳或大地)产生的同相位干扰信号。典型实例包括电源线引入的高频噪声或电磁辐射干扰,其特征为两线对地电压幅值相近且方向相同,如两线均带有+5V的对地波动。电流路径与干扰传播方式,差模电流沿闭合环路流动:电流从信号源正极出发,经负载返回负极,形成完整的信号传输回路。差模干扰(如电源纹波)会叠加在信号路径上,与有效信号同方向传输,可能直接导致信号失真。共模电流则通过寄生电容等路径形成非对称回:干扰电流同时从两线流向大地,或经设备外壳等非设计路径返回源头。例如雷击时,50%的浪涌电流通过火线对地泄放,另50%通过零线对地泄放,这种分布可能引发设备绝缘击穿。
◉ 差模和共模传输
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差模电流”。在差分信号线中,差模电流表现为一对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信号。它是电路中的主要工作电流,对于信号线而言,差模电流就是在信号线与信号地线之间流动的电流。
◉ 差模与共模电流
共模电流,指的是在一对差分信号线上,同时存在的一对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信号(或噪音)。在电路中,这类对地噪音通常以共模电流的形式进行传输,因此也被称为共模噪声。02共模电感的作用与原理抑制共模噪声的方法不胜枚举,除了在源头着手减少共模噪声,常用的手段之一便是利用共模电感来滤除这些噪声。通过在线路中串联共模扼流器件,可以有效地增大共模回路的阻抗,进而使得共模电流被扼流器所消耗和阻挡(或反射),最终达到抑制线路中共模噪声的目的。
共模扼流器或电感的原理在于其特殊的线圈设计。当在以某种磁性素材制成的磁环上绕上同向的一对线圈,并通以交变电流时,由于电磁感应,线圈中会产生磁通量。对于差模信号,由于线圈的绕向相同,产生的磁通量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它们在磁环中相互抵消,使得差模阻抗变得非常小。然而,对于共模信号,由于磁环上的线圈是同向绕制的,产生的磁通量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它们在磁环中相互叠加,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共模阻抗。正因如此,共模电感对于差模信号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共模噪声却具有出色的滤波效果。
◉ 共模电感抑制共模噪声
(2)当共模电流通过共模线圈时,由于磁力线方向相同,感应磁场得到加强。从磁力线的方向可以清晰地看出,实线箭头代表电流的流向,而虚线则表示磁场的方向。
◉ 共模电感的电感与互感
共模线圈的电感,又被称为自感系数,是衡量产生磁场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共模线圈或共模电感而言,当共模电流通过线圈时,由于磁力线方向的一致性,在不考虑漏感的前提下,磁通量会相互叠加。这种叠加效应正是基于互感原理,即一个线圈产生的磁力线会穿过另一个线圈,同时另一个线圈产生的磁力线也会穿过前者,从而实现彼此的感应。
从电感的视角出发,其电感量会显著增长。磁链,作为总磁通量的衡量标准,在共模电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磁通量翻倍,而匝数和电流保持不变时,电感量也随之增加一倍,进而导致等效磁导率提升一倍。等效磁导率增加一倍的原因,可以从电感公式中得出答案。在匝数N保持不变、磁路和磁芯截面积由磁芯物理尺寸决定且同样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唯一改变的是磁导率μ,其增加了一倍。这一变化导致了磁通量的显著提升。
因此,在共模电流通过时,共模电感会进入互感模式。在互感的作用下,等效电感量会有所增加,从而导致共模感抗显著提升。这种提升使得共模电感对共模信号表现出色,即能够通过大阻抗有效地阻挡共模信号,防止其通过共模电感进入电路的下一级。这一特性归功于电感产生的感抗ZL。在共模模式下,共模电感的电感量变化关键在于理解互感现象。要把握磁性元器件的磁场变化形式,必须透过现象深入理解其本质。同时,磁力线作为我们认识磁场的直观方式,对于理解同名端、异名端以及互感等概念至关重要。因此,掌握“磁棒绕线法”是理解这些磁场现象的关键。
一个简单的电路,包括一个闭合的回路,有一个差模信号源,一个负载。在差模信号源作用下,回路中产生了差模电流。如果信号源是直流的,一切情况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全部电流局限在设计好的电路回路中。
但是,如果信号源是交流信号,就会出现意外的情况。由于回路导体与周围的导体之间存在杂散电容,这些杂散电容为交流信号提供了一个通路,因此会有一部分电流从差模回路中逃逸出来,从空间杂散电容返回信号源。这就是共模电流。
这里存在两个电流回路,差模电流回路和共模电流回路。具体多少电流从共模回路返回,取决于两个回路的阻抗之差。如果差模阻抗为0,共模阻抗为无限大,就不会有共模电流。差模回路旁边的这个金属物体,通常被叫做“地”,这个“地”构成了共模电流路径的一部分。电子系统中很多干扰故障是由共模电流导致的,由于共模电流都要经过“地”,因此,共模电流导致的电磁干扰现象经常与设备的“接地”状态有关。例如,某系统中,两个模块的金属外壳只要同时接触到金属台架,就出现干扰问题。只要将一个绝缘安装,就不会有问题。这是因为旁边一条电缆上有很大的共模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