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解析!PCB真空蚀刻技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PCB蚀刻技术概述PCB蚀刻技术是指在印制电路板制造过程中,通过腐蚀性化学药液对面板上的铜箔进行刻蚀,从而实现线路和图形的制作。该技术涉及水平式喷淋蚀刻、水平式真空蚀刻、垂直蚀刻以及浸润蚀刻等技术类型。在实际生产中,水池效应、过孔效应和摇摆效应是常见的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效应,帮助PCB行业的专业人士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此技术。
随着全球电子产品市场的需求升级和快速扩张,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高精密、超细线路印制电路板技术正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为了能满足市场不断提升的需求,特别是在超细线路技术领域,传统落后的蚀刻技术正被先进的真空蚀刻技术所代替。
一、PCB蚀刻定义
蚀刻:将覆铜箔板表面由化学药水蚀刻去除不需要的铜导体,留下铜导体形成线路图形,这种减去法工艺是当前印制电路板加工的主流。
01电子产品小型化与蚀刻技术随着全球电子产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和需求升级,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高精密度以及超细线路印制电路板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应对市场对高精度技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超细线路技术方面,传统的蚀刻技术已逐渐被先进的真空蚀刻技术所取代。
◇ PCB蚀刻的定义与过程
蚀刻,作为印制电路板加工中的关键步骤,涉及到利用化学药水将覆铜箔板表面的非必要铜导体进行蚀刻去除,从而留下所需的铜导体,进而形成精确的线路图形。这种基于减法的工艺技术,目前已成为印制电路板加工行业的主导方法。
02蚀刻关键要素与设备发展◇ 核心要素
蚀刻的关键在于蚀刻溶液的选择、蚀刻操作条件的把控以及蚀刻设备的性能。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蚀刻的质量和效率。
蚀刻溶液:目前,主流的蚀刻溶液主要包括氯化铜与盐酸的酸性氯化铜蚀刻液,以及氯化铜与氨水的碱性氯化铜蚀刻液。
蚀刻操作条件:蚀刻操作条件涉及对温度、压力、蚀刻时间以及溶液浓度的精细控制,旨在确保蚀刻过程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蚀刻设备的发展:随着蚀刻技术的不断进步,蚀刻设备也在围绕生产效率、蚀刻速度以及蚀刻均匀性进行持续改进。
◇ 蚀刻设备的发展
蚀刻线是蚀刻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蚀刻的质量和效率。随着蚀刻技术的不断革新,蚀刻线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传输速度、稳定性以及蚀刻精度等方面。目前,水平传送喷淋式蚀刻设备已成为行业主流。
03真空蚀刻技术与水池效应◇ 真空蚀刻的原理与优势
真空蚀刻通过在设备中形成负压,减少“水池效应”,实现更均匀的蚀刻。真空蚀刻的原理是在蚀刻段中安装喷嘴,并在喷管之间距离线路板表面较近的位置设置抽气单元。这些抽气单元在操作区域内形成负压,以适度的吸力防止蚀刻液产生“水池效应”。
◇ 水池效应及其解决方案
主流的水平传送喷淋式蚀刻方法虽然能实现高度自动化并降低成本,但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它可能导致“水池效应”,进而影响蚀刻结果的一致性。PCB水平传送导致蚀刻液流动不均,真空蚀刻技术解决此问题。“水池效应”通常发生在PCB水平传送过程中。由于板子下方和上方边缘部分的蚀刻液容易流失,导致新旧蚀刻液在此处频繁交换。相比之下,板子中心区域则容易形成“水池”,蚀刻液流动受到阻碍。因此,PCB板上方中间位置的线路蚀刻效果往往比其他区域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PILL e.K.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的工艺技术——真空蚀刻。该技术通过吸取使用过的蚀刻液来改善板面上部分蚀刻液的流动性,从而有效防止了“水池效应”的产生。
◇ 真空蚀刻的应用与成果
通过全板面蚀刻的均匀性试验,我们观察到采用35μm铜箔的覆箔层压板在常规与真空蚀刻机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真空蚀刻提高线路图形均匀性,处理细线路优于传统蚀刻。当板中间铜箔蚀刻至18μm厚度时停止,我们发现常规蚀刻的铜厚度分布呈中央高、两侧低的趋势,而真空蚀刻则能获得更均匀的铜厚度分布。在600mm的长度范围内,常规蚀刻的中央与边缘铜厚度差异约为±4μm(18~10μm),而真空蚀刻的差异仅为±1μm(19~17μm),后者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此外,我们进一步发现,采用真空蚀刻机使得线宽/线距≤30/30μm的线路图形变得容易实现。然而,要获得理想的效果,需要精心控制真空力度、喷淋压力和铜箔厚度等参数。
02水池效应> 水池效应定义
在PCB蚀刻过程中,当喷淋的药水接触到板子的上表面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这些药水会聚集形成一层水膜。这个水膜的存在会阻碍新鲜的药液与待蚀刻的铜面进行接触,导致蚀刻不均匀。然而,这种现象在下板面并不会出现。
> 水池效应问题
在蚀刻过程中,由于药水在板子表面流动形成的水沟效应,会对蚀刻结果产生影响。中央蚀刻量小、边缘过大的问题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在板子的中央,由于药水流动较慢,蚀刻量相对较小,这可能导致蚀刻不完全的缺陷;而在板子的边缘,药水流动迅速,蚀刻量过大,这又可能造成蚀刻线条过细的缺陷。
> 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水池效应的影响,可以采取优化线路方向、使用真空蚀刻机等方法。具体措施包括:在进行蚀刻操作时,应将精细线路和密集线路朝下放置,而较粗的线路和大铜面则朝上,以平衡蚀刻量。还可以减少板边缘的喷嘴数量,或采用实心喷嘴进行堵塞,以减缓边缘药水的流动速度。此外,采用真空蚀刻机,该机器能够及时吸走上板面的药水,从而有效消除水池效应的影响。
03过孔效应> 过孔效应定义
在PCB制造过程中,过孔效应是指上板面的蚀刻药水通过孔洞加速药水交换,增加蚀刻量。这种效应会使得孔洞越大,其周围线路的蚀刻量也相应增大。
> 过孔效应问题
过孔效应会导致孔洞周围的蚀刻量增加。在负片流程中,由于干膜作为蚀刻抗蚀层,NPTH孔洞周围的线路会变得较细;而在正片流程中,使用电镀锡作为蚀刻抗蚀层,会导致所有孔洞周边的线路都出现细化的现象。
> 处理措施
针对过孔效应,可以通过移线技术和补偿方法来减小其影响。具体措施包括移线技术,将孔洞周围的线路移动至安全距离以外。同时,采用加补偿的方法,增大孔洞周边线路的宽度。
04摇摆效应> 摇摆效应定义
在蚀刻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线路可能会产生微小的摇摆,即所谓的“摇摆效应”。线路因方向不同易受药水冲刷导致蚀刻量差异。具体来说,与摇摆方向平行的线路,由于其直接暴露在药水中的部分容易被新冲入的药水冲走,导致药液更新迅速,从而增加了蚀刻量;而对于与摇摆方向垂直的线路,则情况相反。
> 摇摆效应问题
由于蚀刻过程中线路的摇摆方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蚀刻效果。具体来说,摇摆方向平行的线路易变细,而与摇摆方向垂直的线路则可能因为蚀刻不均匀而出现蚀刻不尽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