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OpenAI融资时英伟达太穷 当时应该把所有钱都给他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OpenAI一早就寻求英伟达投资,但老黄表示:当时太穷了,应该把所有的钱都给他们。
这是黄仁勋在BG2最新访谈中的爆料。
在最新近两小时的深度对谈,老黄不仅曝光了和OpenAI千亿合作的底层逻辑,还抛出了对AI行业的一系列判断:
推理算力需求暴涨近10亿倍,AI正在从记忆回答进化为思考解题;
英伟达1000亿美元投资瞄准的是“AI时代基础设施红利”,OpenAI将成继Meta、谷歌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超大规模公司,通过投资变相让OpenAI采购自家芯片是误解;
通用计算时代已经终结,全球超万亿计算基础设施将全面转向加速计算与AI;
“AI产能过剩”是伪命题,在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完全转型前,算力缺口只会持续扩大;
……
总的来说,这场对话不仅拆解了AI算力爆发的底层逻辑,还覆盖了当前AI领域企业战略、技术路线、市场趋势等关键方向。
下面来看看这场让网友直呼“最好的英伟达的访谈”具体聊了些什么。
英伟达与OpenAI合作,共建AI时代“算力铁路网”
对话开篇就解析了英伟达与OpenAI在三大核心领域推进的深度协作,其中OpenAI自建AI基础设施是最大亮点。
前两大合作领域聚焦现有云基础设施扩建。一是持续推进微软Azure数据中心建设,双方已经签订了数百亿美元长期合同,后续仍有多年建设周期。
二是联合甲骨文、软银等伙伴搭建OCI(甲骨文云基础设施)的5-7GW算力集群。
第三则是Core Weave的算力支持。
而最关键的新合作,是助力OpenAI首次自建专属AI基础设施。
这就像OpenAI要和我们建立Meta、谷歌级别的直接合作关系。
OpenAI正经历双重指数增长:
一方面用户数量呈指数级扩张,几乎所有应用都在接入其服务;
另一方面,AI从“一键回答”转向“思考推理”,单次交互的算力消耗暴涨。
这两大趋势叠加,让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的指数增长,也让双方的合作有了远超常规商业合作的战略意义。
黄仁勋解释,过去OpenAI依赖微软等第三方搭建数据中心,如今自建基础设施后,不仅能满足自身“双重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未来还可向其他企业出售冗余算力。
这也正是AWS、Azure等超大规模云厂商的核心商业模式。
至于为何英伟达愿意投入1000亿美元? 核心逻辑在于对OpenAI增长潜力的判断。
OpenAI大概率会成为下一个万亿级超大规模公司。
在英伟达看来,此时投资不仅能获得可观的财务回报,更能通过芯片、软件、系统、AI工厂全链路支持,深度绑定AI时代的核心玩家,就像早年通过基础设施合作锁定Meta、谷歌的AI需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