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控制 > 《机电信息》
[导读]针对轨道交通领域封闭车厢环境中火灾、异常震动等多重安全隐患,采用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一种智能安防系统。该系统集成温度DS18B20、烟雾MQ-2、震动SW-18010P及火焰传感器,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提升异常识别精度;结合ESP8266 Wi-Fi模块与ESP32-CAM摄像头模块,构建“本地采集-云端交互-移动端响应”架构,实现环境参数实时监测、多级报警联动及远程可视化监控。测试表明:烟雾浓度检测相对准确度达97.6%,温度监测误差士2℃,震动响应时间<10ms,火焰探测距离达80cm,系统支持EMQX物联网平台数据交互,为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案,可以满足安防实时性与可靠性的要求。

0 引言 

截至2025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超11000km,地下线路占比超85%[1]。封闭车厢作为人员密集空间,当面临火灾、异常震动等情况时,将对人员安全构成威胁。传统车厢内部的单传感器系统,当仅存在烟雾监测系统时,其误报率高达30%以上,系统响应延迟大于5s[2],缺乏多传感器、多数据融合能力,导致单传感器存在能力短板缺陷。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实时远程监控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多传感器集成以及云平台管理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应用上[3],欧美国家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实现了落地应用,但由于其在技术架构中对专用协议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不仅限制了与其他通用系统的兼容适配,也使得相关设备的研发、部署以及后续维护环节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4]。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高集成度的智能安防系统,采用多传感器协同将温/烟/震/火四类传感器数据融合,提升复合故障识别能力:采用双通道通信设计,ESP8266传输报警数据,ESP32-CAM独立处理视频流,解决带宽冲突:程序设计上采用动态消噪算法,误报率降低40%。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逻辑上分为三层结构:感知层、控制层、应用层。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感知层作为整个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前端触角”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MQ-2烟雾传感器、 SW-18010P震动传感器、火焰传感器,其中,DS18B20温度传感器负责对监测区域的实时温度进行精准采集,可及时捕捉环境温度的细微变化:MO-2烟雾传感器专注于检测空气中的烟雾浓度及可燃气体成分,能在烟雾出现初期发出信号:SW-18010P震动传感器则通过感知微小的震动幅度,实现对设备运行震动或外部冲击的实时监测:火焰传感器专门针对明火或高温光源进行识别,可快速响应火焰相关的异常情况。各传感器之间协同工作,实时、持续、高效地采集各自对应的环境参数,为主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和系统决策提供原始信息。

控制层作为整个系统的“中枢处理单元”,由 STM32F103C8T6控制器承担核心控制任务,负责接收感知层数据并完成融合处理,同时执行阈值判断,当检测到温度超过50℃、烟雾的体积分数大于10-4、震动持续10 ms以上,或火焰传感器被触发时,会立即判定为异常状态。

应用层具有信息展示与远程交互功能,通过OLED屏幕实现本地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借助ESP8266模块将数据上传至EMQX云平台,同时支持移动端App接入平台进行远程监控。

1.2 关键硬件模块选型

硬件模块包括8个部分:1)主控制器选用STM32- F103C8T6,该芯片具备72 MHz主频、Cortex-M3内核架构、128 KB存储能力,支持多任务调度与DMA传输[5],为系统运算和任务管理提供有力支撑:2)通信模块采用ESP8266与ESP32-CAM双通道设计,实现数据与视频分路传输,基于Wi-Fi+MQTT协议,带宽可达1Mb/s[6],保障数据稳定高效传输;3)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遵循单总线协议,其精度达±0.5℃,测温范围-55~125℃,可精准采集环境温度:4)烟雾传感器采用MQ-2,响应时间小于10s,能检测体积分数为10~10的烟雾,可及时感知火灾隐患:5)显示屏采用OLED,具有128X64像素[7],FC接口,能耗小于0.1W,可清晰显示数据,各模块之间相互协作,保证系统有序运转;6)震动传感器SW-18010P模块,输出数字信号可直连STM32的GPIO引脚,无须额外电路设计:7)选用4针火焰传感器模块,直接输出数字信号,通过GPIO引脚与STM32连接,无须额外电路设计:8)选用0905有源蜂鸣器,可与STM开发板电源兼容。

2 系统实现

2.1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主控与接口、传感器电路、通信模块。

2.1.1 主控与接口设计

通过配置12位ADC采集烟雾传感器MQ-2的模拟信号,利用USART2以115200 B/s的波特率驱动通信模块ESP8266,OLED显示屏通过I2C总线控制:电源管理方面,采用5V输入,经稳压芯片AMS1117-3.3V转换后,为各传感器及主控芯片供电,保障系统各部件协同运行。主控制器与接口电路如图2所示。

2.1.2 传感器电路设计
该电路由温度采集、烟雾检测、火焰识别电路组成系统的环境参数采集模块。温度采集通过传感器DS18B20完成,采用单总线方式由PB12引脚连接至主控芯片;烟雾检测通过传感器MQ-2实现,其AO引脚经分压电路接入主控芯片的PA0引脚,利用芯片的 ADC功能采集模拟电压信号,从而得到烟雾浓度值:火焰识别则是将传感器数字输出端直连GPIO的 PB15引脚,配合比较器LM393调节灵敏度,实现对火焰信号的精准识别与响应;震动传感器SW-18010P模块,输出数字信号可直连STM32的GPIO引脚,无须额外电路设计。环境参数采集传感器电路如图3所示。
2.1.3通信模块设计
ESP8266通过串口连接PA2/PA3,以JSON格式上传数据至EMOX:ESP32-CAM采用独立5V供电,其 OV2640摄像头可压缩生成640X480的JPEG图像。通信模块电路如图4所示。
2.2 系统程序设计

系统程序流程从“开始”节点启动,先执行系统初始化,完成后进入主循环,由任务调度模块统筹三类核心任务:1)OLED显示任务,周期为1000 ms,采集数据后判断是否异常,正常则显示常规信息,异常时切换显示并触发蜂鸣器报警:2)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定200 ms为一周期,持续稳定获取环境参数;3)ESP8266通信任务,包括三部分子任务,主任务处理AT命令,周期为10ms,发送任务周期设定为1000ms,将数据经 ESP8266上传服务器,接收任务负责解析传感器所处状态。各任务按周期有序执行,协同保障系统功能实现,流程结束于“结束”节点。系统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3 系统性能测试

在硬件焊接作业与软件程序烧录流程全部结束后,开展功能性验证测试,从系统整体层面测试软硬件协同工作状态与功能实现情况。

3.1 功能测试

在温度监测方面,用手捂住DS18B20传感器后,监测温度从初始29℃逐渐上升至32℃,这一变化同步显示在移动端App和OLED屏幕上;烟雾报警测试时,向传感器MQ-2释放丁烷气体,当检测气体体积分数超过10时,蜂鸣器立即启动报警程序:视频监控环节,ESP32-CAM模块实现了15f/s的流畅图像传输,截图操作的响应时间控制在1s以内:火焰报警测试时,打火机打火靠近传感器,当检测到火焰时,蜂鸣器启动报警:震动报警测试时,通过手摇晃实验板以达到模拟震动的效果,摇晃一定时间,观察蜂鸣器是否报警。实物测试如图6所示,各模块均达到预期效果。

3.2性能分析

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仅对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火焰传感器进行精度的性能测试分析,从测试条件、误差范围、相对准确度三个维度呈现其性能表现,为衡量系统可靠性提供关键依据。三个维度数据如表1所示。

温度传感器模块测试精度分析:在16~35℃测试区间范围内,温度传感器所产生的误差范围为±2℃。

根据相对准确度=(1-|最大误差|/实际值)X100%,且实际温度值控制在16~35℃区间范围,经计算可以得出相对准确度大于94.29%。这一数据表明,温度传感器在常规环境温度监测场景中,能稳定输出高精度数据,因此可以得出该传感器可有效支撑温度相关的预警功能与环境监测。

烟雾传感器模块测试精度分析:针对0~5x10-4范围内的烟雾体积分数测试条件,烟雾传感器所产生的误差范围是-12X10-6~+10x10-6。根据相对准确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后可得相对准确度大于97.60%。火灾预警体系中,烟雾浓度是关键监测数据指标,此精度意味着传感器可精准捕捉烟雾浓度变化,当浓度超出安全阈值时,能为系统提供可靠的触发信号,为及时发现火灾隐患提供数据支撑,且烟雾传感器误差小,降低了误报、漏报、滞后风险。

火焰传感器模块测试精度分析:针对探测距离5~80cm范围内的火焰距离测试条件,火焰传感器所产生的电压误差小于等于0.2V,可以满足监测要求。火焰监测对精度与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其电压误差小,且符合理论曲线,表明传感器对火焰信号的识别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可靠性,在火灾发生时,能准确、快速、及时响应,为灭火及人员疏散争取时间。

三类传感器在对应测试条件下,精度可满足环境监测系统需求,从温度异常感知、烟雾浓度捕捉到火焰识别,构建起多维度、高精度的火灾预警感知层,为系统稳定运行与功能实现筑牢基础。

4 总结及展望

本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双通道通信设计,实现列车厢环境全维度监控,体现出系统的“三性”:1)创新性:主控制器STM32搭配ESP8266Wi-Fi模块与ESP32-CAM模块的架构解决狭小空间部署难题:2)经济性:硬件成本低廉,较国外方案降低60%;3)可靠性:多级报警联动响应时间小于1s,误报率小于5%。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从引入AI算法实现火焰与入侵行为的智能识别、采用LoRa+5G双模通信增强信号覆盖、集成电池备份模块应对供电中断三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秋阳,王艳辉,丁冠军,等.钢筋混凝土试块中空洞病害雷达图像特征规律分析[J].铁道学报,2025,47(4):174-184.

[2]李茜茜.多模态情感识别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5(9):165-168.

[3]张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矿企业通信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储运,2025(3):183-184.

[4] Qin Y,Cao Z W.Sun YF,等.面向智能铁路的主动安全保障方法与技术研究(英文)[J].Engineering,2023,27(8):266-279.

[5]黄仕凰,胡毅,赖均涛,等.基于嵌入式控制器的智能化狮头鹅养殖系统的设计[J].自动化应用,2024,65(24):142-145.

[6]张自强,黄保社,李鹏飞.基于MQTT的物联网系统搭建[J].中国氯碱,2025(1):58-61.

[7]张云.基于STM32的电动船舶驱动控制与远程监控[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20.

《机电信息》2025第19期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