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源 > 电源-能源动力
[导读]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能量密度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最新公布的的指导方针中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要达到300Wh/kg,这一指标要在现有的锂离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能量密度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最新公布的的指导方针中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要达到300Wh/kg,这一指标要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体系上实现非常困难。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新型电池正负极材料技术估计论坛上,来自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刘俊研究员提出,未来开发比能量达到500Wh/kg的电池主要有两种方法:高镍NCM和金属锂体系,另一个是锂硫电池体系,无论是采用那种办法,我们无法都无法避开金属锂。金属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最大的问题是锂枝晶的产生和生长问题,目前虽然有研究显示醚类溶剂电解液能够有效的抑制锂枝晶的产生,但是由于醚类化合物的分解电压较低,并且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因此难以在商业锂离子电池中应用,从目前来看,对于采用金属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而言,全固态电解质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能够很好的抑制锂枝晶的产生和生长,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金属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目前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两大类:无机陶瓷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电解质,这其中以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最具吸引力,因为其具有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0-2S/cm)和良好的柔性特点,但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容易与极性溶剂发生反应,同时其微粒化的特征也会导致正负极匀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来自韩国蔚山大学的Dong Hyeon Kim,提出了一种可以规模化制备全固态电池的新方法,该全固态电池的正负极均采用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电极结构,利用Li6PS5Cl(LPSCl)的乙醇或者0.4LiI-0.6Li4SnS4的甲醇溶液对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电极进行浸润,该电池表现出了较高的可逆容量,正极LiCoO2达到了141mAh/g,负极石墨材料则达到了364mAh/g(0.1C,30℃),同时该电池在100℃下,也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性能,表明该电池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传统的固态锂离子电池生产都需要采用较为繁复的干混过程混合活性物质、固态电解质和导电剂、粘结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们更希望能够采用湿混工艺混合这些电极组份,但是由于固态电解质与极性溶剂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因此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极性溶剂无法应用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生产中,因此我们需要开发一种非极性溶剂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生产,例如甲苯、二甲苯,同时传统的粘结剂,如PVDF、CMC、SBR等也不适合全固态电解质,因此还需要开发合适的粘结剂。此外,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匀浆过程需要将三种物质混合均匀(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而对于全固态电池,这其中还要加入固态电解质,不仅仅要考虑电极的电子导电性,还要兼顾电极的离子导电性。总的来说全固态电解质电极制备过程要远远比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制备复杂。

为了使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各个组份能够均匀的混合,Dong Hyeon Kim等人首先利用传统工艺获得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极片,然后将固体电解质Li6PS5Cl和0.4LiI-0.6Li4SnS4分别制成乙醇和甲醇溶液,将锂离子电池极片浸入到上述溶液中,然后进行干燥和碾压,该工艺保证了固体电解质与活性物质之间均匀的混合,保证了电池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正极LiCoO2的可逆容量达到了141mAh/g,负极石墨材料则达到了364mAh/g(0.1C,30℃,半电池),同时该电池在100℃下,也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性能,表明该电池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首先利用了传统的生产工艺获得正负极电极,然后将Li2S、P2S5和LiCl利用球磨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粉末溶解在乙醇之中,形成均一的溶液,再利用最开始涂布的电极吸收固体电解质溶液,然后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干燥,除去溶剂,随后在真空环境,180℃下进行热处理,最后采用冷轧机在770MPa的压力下对上述电极进行碾压,降低电极的空隙率,提高离子电导率。

 

 

对上述制备的极片采用场发射显微镜SESEM和X射线能谱EDXS观察元素分布,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固体电解质很好的占据了活性物质颗粒之间的空间。

 

 

Dong Hyeon Kim将上述制备的正负极电极分别制成半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从结果上我们看到,对于正极LCO材料,采用固体电解质的实验电池比容量为141mAh/g,而采用液体电解质的对照组比容量为154mAh/g,而对于负极石墨,采用固体电解质的实验电池的比容量为364mAh/g,采用液体电解质的对照组仅为312mAh/g,但是固态电解质电池的首效都较低(正极76.6%,负极80.7%),这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在高电压和低电压下不稳定有关,首次充电的过程中,部分Li+不可逆的嵌入到固体电解质中,但是随后形成的惰性分解产物能够对固体电解质祈祷保护作用,防止其进一步分解。

 

 

该固体电解质的倍率性能测试如下图所示,从结果来看,降低PVDF粘结剂的含量,可以有效的提升电池的倍率性能,这主要是因为较低的PVDF粘结剂含量,有助于提升固体电解质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离子电导率,从而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但是降低导电剂SP的含量却会导致倍率性能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电极的电子导电性下降导致的。

 

 

 

 

循环测试表明,固态电解质电极的循环性能有所下降,0.5C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88.6%,相比之下,传统的液体电解质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为97.1%,这主要是由于固体电解质与LCO界面不稳定造成的,通过Al2O3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一问题,经过包覆处理的电极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可达98.1%。

完成了上述测试后Dong Hyeon Kim还进行了全电池测试,正负极分别采用上述湿混工艺制备的固体电解质电极,隔膜采用了新型的柔性固体电解质-无纺布隔膜,厚度仅为70um,0.5C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9%。电池在100℃下6C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大道82%,这一温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

 

 

Dong Hyeon Kim开发的新型制备固态电池工艺,采用固态电解质溶液的方式获得了均匀的固态电解质电极,从而保证了电极良好的离子电导率,相比于传统的干混工艺制备固体电解质电极,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该固态电解质电池能够在100℃下正常工作,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同时采用无纺布+固体电解质的薄隔膜使得该固体电解质电池工艺能够更加方便的应用在传统的卷绕式电芯的生产中。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