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源 > 功率器件
[导读]1. 当前CPU上的晶体管已经远远不是千万级别的概念,而是数个billion。2. 目前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是Intel 刚刚公布的14nm工艺,Fin Pitch小于 50nm,可以说是技术上的一个飞跃

1. 当前CPU上的晶体管已经远远不是千万级别的概念,而是数个billion。

2. 目前最先进的制程工艺是Intel 刚刚公布的14nm工艺,Fin Pitch小于 50nm,可以说是技术上的一个飞跃了。关于所谓的14nm,实际只能初略的反映工艺的一个技术节点,真正的沟道长度要比14nm要长一些。

3. 关于14nm之后的技术,目前理论预测的极限大概在3nm左右。出去开会的时候和一些工业界的大牛们有过一些学习,据说目前10nm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生产最初阶段的论证,而7nm也基本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研发。感觉5nm,甚至是3nm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4. 关于CPU的生产流程,实际只包含Intel的工艺是不完整的。目前技术上有两大阵营,一者是Intel为首的Bulk Si FinFET 技术,一者是IBM为首的 SOI Si 技术,两者技术各有利弊。

5. 关于那么多晶体管是怎么弄上去的,实际最本质的还是光刻技术 Photolithography,随着特征尺寸的缩小,光刻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无法上升的地步了,以至于出现了EUV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和Multiple patterning Multiple patterning 等诸多逆天的技术,光这些技术都可以说上很多文字了。

6. 半导体产业毋庸置疑是近百年最为激动人心的领域,正是这无数的晶体管一代又一代的更新变革才有了近些年几乎爆炸式的IT 技术进步。

7. 之前很难想象那几十亿个晶体管能几乎完全一致并且整齐划一的工作而不出现任何错误,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amazing的事情,其实在那小小的CPU背后包含了无数人几十年的心血(Intel在美国的技术研发部门有一万多人,其中有8000多PhD,可想而知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大),于是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之前因为科研需求拆过一个CPU。

于是放两张照片和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Top-down View 的SEM照片,可以非常清晰的看见CPU内部的层状结构,越往下线宽越窄,越靠近器件层。

 

 

这是CPU的截面视图,可以清晰的看到层状的CPU结构,由上到下有大约10层,其中最下层为器件层,即是MOSFET晶体管

拆解的CPU是AMD的产品,AMD作为IBM阵营的公司,同Intel不同,其采用的是SOI 衬底技术。

关于之前提到的Intel 14nm 技术,在去年的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IEDM2014),Intel公布了其的具体的技术细节,虽然还是有些语焉不详,但已经能够比较完整了解其中的一些工艺进展。

 

 

此为3D FinFET中的Fin结构,Fin Pitch(两个Fin之间的距离)为40nm,这对于工艺上是很大的挑战了,同时对于提高集成度缩小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是整个CPU某一区域的截面TEM图,很明显比我那个粗糙的SEM要清楚太多了。最下层同样是晶体管

 

 

这张图上显示了Intel最新采用的Air Gap技术,图中黑色区域即是air gap。因为空气的K值近乎最低,此举有利于减小互联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减小信号delay

同时在IEDM 2014上IBM也公布了SOI阵营的14nm技术,相比Intel的技术,IBM要更加fancy和复杂,估计成本也要高不少。

 

 

和Intel的体硅(Bulk Si)技术不一样,IBM采用的是绝缘体上硅(SOI)上的3D晶体管

关于7nm以后的technology node,其实工业界也是莫衷一是,Wiki上认为5nm(5 nanometer)将是Moore‘s Law的尽头,但Intel也有大牛表示FinFET技术可以把Moore’s Law 推展至3nm(Moore's Law Dead by 2022, Expert Says, 7nm, 5nm, 3nm: The new materials and transistors that will take us to the limits of Moore’s law).

关于提到的EUV(极紫外)光刻技术,其采用波长为13.5nm的紫外光用于光刻,因为波长远小于当前使用的193nm光源,因为光的衍射带来的精度问题将大大减小,但小波长意味着非常高的能量(正比于光波的频率,反比于波长),因此如何得到稳定、合适、大功率的光源是一个极难的问题,同时因为极小的波长,普通用于聚焦的透镜将无法使用,只能使用反射式透镜,这也是一个极难的问题。据说目前TSMC 非常看好此项技术,已经入手好几台了,只是Intel仍然按兵不动,据说还要接着弄multiple patterning。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