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汽车行业迈向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与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电动化、自动化和互联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人们的出行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协同创新成为推动汽车行业迈向未来的关键力量。
汽车行业的电气化转型已呈不可阻挡之势。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出台严苛的环保政策,对汽车尾气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传统燃油汽车面临巨大挑战,而电动汽车凭借其零排放或低排放的优势,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如能量密度的持续提升、充电时间的大幅缩短以及成本的逐步降低,都为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乘用车电气化市场销量共计 983.6 万辆,电气化渗透率达到 37.8% ,且这一增长趋势仍在持续。然而,要实现电气化的全面发展,并非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能够独立完成,而是需要汽车制造商、电池供应商、充电设施运营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汽车制造商需不断优化整车设计,提升电动汽车的性能与品质;电池供应商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先进、更安全、更高效的电池技术;充电设施运营商则要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
自动化,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重塑汽车的未来。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从最初的设想逐步走向现实。从简单的辅助驾驶功能到高度自动化甚至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正朝着更加智能、安全的方向发展。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 7400 万辆,其中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 2800 万辆 。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如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适应性等。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创新。汽车制造商负责将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到整车中,进行实际道路测试与优化;科技公司凭借在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自动驾驶提供核心技术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开展基础研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互联化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的智能终端。通过互联网技术,汽车能够实现与外界的实时信息交互,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如智能导、在线娱乐、远程控制等。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概念应运而生,其强调通过软件更新为汽车赋予新功能,延长汽车的生命周期,提升用户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半导体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半导体技术贯穿汽车电气 / 电子(E/E)架构的各个层面,从开发可扩展的微控制器(MCU)和微处理器(MPU)系列产品,推动区域控制和中央计算架构的转型,到提供由软件、工程工具和云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支持的计算平台,半导体企业助力汽车实现软硬件脱钩,降低系统复杂性,满足新功能快速落地的需求。例如,智能保险丝作为半导体企业创新技术的应用实例,相比传统熔断保险丝和机械继电器,显著提升了配电系统的性能,优化了能耗,实现了预测性维护算法,并降低了车辆自重。
面对汽车行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半导体制造商、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协同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一方面,各方需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享资源与技术,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缩短研发周期。例如,从消费电子行业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以其快速推出新车型和新功能的能力,对传统汽车行业形成了冲击,迫使汽车厂商必须加快研发速度,这就需要与技术公司、供应商等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协同创新有助于各方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更符合消费者期望的产品。消费者对汽车的数字化功能需求日益增长,希望汽车能具备类似智能手机的便捷与智能,只有通过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努力,才能将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与服务。
以意法半导体为例,为了把握汽车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机遇,其在中国建立了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应用中心,与本地客户紧密合作,并决定在中国建厂,以支持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发展。这种本地化策略不仅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还加强了其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再如博世集团,在 2023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面向自动化、电气化、个性化及互联化的众多解决方案,通过本土团队开发创新产品,如智能座舱技术互动体验 4.0、车辆动态控制系统 2.0 等,满足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
汽车行业迈向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的未来离不开协同创新。只有半导体制造商、一级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产业链各方携手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环保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