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四化’的驱动下,汽车行业正在变革,虽然智能汽车正处于激烈的竞争期,但开放合作的生态模式才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新趋势。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统筹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坚持创新。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加快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提倡环保和节能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迅速发展,并成为当前国际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动力、节能、环保、驾乘体验、后期保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应该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以此来推动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汽车产业范畴,它与人工智能、信息通讯、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跨界相连,构建起新的汽车产业生态,将带来汽车产业乃至城市交通体系、人类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我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给汽车产业装上智慧“引擎”;共同致力于建设“零排放、零伤亡、零障碍”以及智慧、低碳、高效、舒适、便捷的智能网联出行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和创新发展,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已经进入具有初步全球竞争力的历史转折点,在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形成先发优势,形成了品牌持续向上发展的势能。伴随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等领域加快融合,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大 众对其关注度也随之提高。近几年来,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异军突起,大有不可挡之势,这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与全球汽车制造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其中一些领域甚至更具优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在关键技术方面逐渐取得突破,并加快抢占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我国汽车工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汽车产业进入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加速融合。对我国来说,这是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
在‘新四化’的驱动下,汽车行业正在变革,虽然智能汽车正处于激烈的竞争期,但开放合作的生态模式才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新趋势。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全人类的共识,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加快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更是将其列入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减少石油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其发展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行业标准、产业联盟、企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有望肩负起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
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大问题,国家标准委目前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驱动方式、驱动结构、电源结构的变化,充电设施、充电站的变化,都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有了标准之后,产业的发展才有依据,否则,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导致接口不统一,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重大浪费。现在据我了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接口标准已经有了,充电设施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标准。当然,标准的制定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新能源汽车大量的生产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有一种说法,叫“标准先行”,用标准来引导企业,但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有些存在的问题没有通过大规模的使用是反映不出来的,也就很难把这些问题吸收到标准的调整之中。国外也是如此,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标准都在制定和完善之中。
近两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一方面是引导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的占比;另一方面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两个方面取得的成效显著,占比均得到明显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比已经接近25%,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社会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驱动方式的改变,同时对能源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它的需求。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体量高速增长期转向结构转型升级期。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支撑,在政策驱动、技术引领、环保助推以及消费牵引的共同作用下,行业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伴随汽车电子单车成本的增加,其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以乘用车为例,根据数据,乘用显示,汽车电子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由上世纪70年代的3%已增至2021年的40%左右,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60%。
汽车电子化已经成为在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趋势下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推动汽车由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兼有移动办公、移动家居、娱乐休闲、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汽车电子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随着汽车电子产品种类的逐渐增 多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汽车电子系统化及模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消费电子相比, 汽车电子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同时面临更加严苛的使用环境,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汽车电子产品也面临着更高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
车联网是汽车、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多技术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自“十四五”以来蓬勃发展。展望未来,车联网是由单车智能迈入网联自动驾驶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车联网产业链的参与主体大致有TSP、整车厂商、电信运营商、硬件终端、平台等各个参与主体,其在车联网各主要领域的主导能力、商业模式均有不同。从2021年春节车联网反垄断第一枪打响,到这一年来血洗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调查以及滴滴被封,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的阴云,在车联网行业的“大蛋糕”下,面临的种种挑战一触即发。
现如今的汽车产业都在朝着“新四化”方向发展,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而电动化指的便是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中国汽车工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减少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因为电能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获取。0排放的纯电车型还可以优化城市空气质量,保护环境,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所以使用新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但实际上近些年除了纯电动汽车以外,还有例如氢燃料、甲醇等新兴燃料形式也在同步发展,只是这些燃料形式也遇到了各自的瓶颈,所以总的来说未来究竟是属于哪一种车型的,就要看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率先占领市场。
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然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大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于环保和资源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探索更清洁、更长久的新能源迫在眉睫,近些日子以来,油价的节节攀升,更是让众多车主朋友们头疼不已,石油这类不可再生能源,即便是价格再高,也无法遏制它们被过度开发的现状,也正因新能源汽车,电动车的热度可谓是愈来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