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技术原理与系统解析(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扫描模块决定激光雷达的视场与分辨率。机械式的旋转速度(如 600 转 / 分)决定水平帧率,线数决定垂直分辨率;MEMS 振镜的摆动角度(如 ±20°)和频率(如 500Hz)决定扫描范围与更新率;OPA 的波束转向角度由相位控制精度决定,目前可实现 0.1° 的角度分辨率。多线激光雷达通过不同线束的垂直角度差(如 0.4°)覆盖更大垂直视场,例如 64 线雷达可在 - 25° 至 + 15° 范围内实现 0.5° 的角度间隔。
信号处理单元是点云质量的保障。通过时间数字转换器(TDC)或模拟数字转换器(ADC)精确测量飞行时间,精度可达 10 皮秒(对应距离精度 3 毫米)。针对雨、雪、灰尘等干扰,采用回波检测算法(如多脉冲累加、阈值自适应)提升信噪比;对玻璃、水面等低反射率目标,通过增加发射功率或延长积分时间增强回波信号。点云去噪算法(如统计滤波、半径滤波)可剔除误检点,使有效点保留率提升至 95% 以上。
应用场景:技术特性与场景适配
激光雷达的技术选型需与应用场景的需求匹配,不同领域对性能的要求差异显著。
自动驾驶领域分高低速场景:高速自动驾驶(如 Robotaxi)需 128 线激光雷达,在 200 米范围内保持≥100 点 /㎡的点云密度,以识别远距离车辆的运动趋势;低速场景(如园区接驳车)则可采用 16 线激光雷达,重点优化 5-30 米内的近距离感知,通过广角镜头(水平视场角≥120°)覆盖侧向行人,成本可控制在 500 美元以内。在城市道路,激光雷达需配合摄像头识别交通信号灯,但在隧道、暴雨等摄像头失效的场景,激光雷达成为主要感知手段。
测绘与地理信息中,机载激光雷达(LiDAR)通过无人机或飞机搭载,以 1064nm 波长(穿透植被能力强)实现地面三维建模,点云密度可达 50-200 点 /㎡,高程精度≤10 厘米,广泛用于地形测绘、森林资源调查(通过多层回波区分树冠与地面)。地面移动测绘车则结合 IMU 和 GPS,将激光雷达点云与影像融合,生成厘米级精度的城市三维模型,用于数字孪生建设。
工业与机器人领域侧重近距离高精度:仓储机器人采用三角测距激光雷达(量程 0.5-10 米),以 50Hz 帧率检测货架与障碍物,定位精度 ±2 厘米;工业检测中,Flash 激光雷达可在 1 秒内完成对机械零件的三维扫描,点云分辨率达 0.1 毫米,用于尺寸公差检测。在农业领域,激光雷达可测量作物高度与密度,为精准灌溉提供数据支持。